孫靜 崔新英
【摘 要】在推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角色轉換。信息化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基于現實的教學軟件和教學硬件,對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生活動等進行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實施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提升;教學設計
在實施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教學設計能力,就無法把信息化的資源引入課堂,無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推廣信息化教學模式,除了信息化資源和硬件設施之外,最終的實施要由教師來完成,教師的作用無法替代,直接影響到學習者最終學習效果的好壞。在信息化教學中,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具有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教學的意識、態度、方法與技能。
由此,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施,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加以實現。在我們具備教學硬件和軟件條件之后,需要教師培養教學設計能力,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保障。
一、信息化教學的概念
信息化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在網絡多媒體等環境下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而且也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導引、幫助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和提高素質,謀求全面發展的過程。
信息化教學并非單純于技術或工具的操作層面,而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幫助學生解決課學習困難的問題,最終指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是指在信息化教學中,對學習內容如何導入、內容預習、學習活動程、完成評價等環節進行組織。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學習環境、學習場所進行設計,為學習提供支撐的基礎設施的教學條件和環境變化,增加了教學設計要考慮的因素,促使傳統教學設計向信息化教學設計轉變。
二、信息化教學的目標
信息化教學比賽它并不是單純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水平的比賽,它追求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運用和功效最大化,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傳統教學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對教學環節的設計調整。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幫助全體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
信息化教學設計更加重視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通過自主學習、基于資源、基于協作、基于探究、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條件,促進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促進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引導、監控促進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
②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習興趣。
③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活動的主線,在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教授技能。
④注重“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問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
⑤強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1.適當運用,優化教學
信息化教育重在“輔助”,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應用將抽象的、復雜的信息用直觀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信息化教學手段要從實際出發,重視多樣化,力爭最優化。例如講授《職業生涯規劃》霍蘭德代碼講解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FLASH 動畫,實現了其它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的效果。
2.適時引入,化難為易
運用信息化教學模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抓住認知時機,運用要適時、適度,所以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該有目的、有計劃,講究實用。例如,在告知學生如何進行生涯人物訪談技能點時,利用視頻或FLASH演示訪談的過程,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降低學習難度。
3.適可而止,合理運用
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以教學效果為最終衡量目標,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優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需根據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綜合利用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綜合優勢,取得最佳效果
五、注重教師團隊合作
要做好一件事情,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團隊合作尤為重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更多展示教師教學思路和理念,而課堂教學錄像比拼的內容就要多的多。為了拍出一節滿意的教學錄像,需要大量的前期準備。比如說,學生的安排、教室環境的布置、教學資源素材準備、視頻的錄制編輯等,而有些環節需要更專業的人員協作才能完成。教師本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能力等也將決定一堂課的教學質量。
總之,科技在進步,信息在發展,教育模式也會發生變革。在傳統教學模式向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無法替代,推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