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益曼
【摘 要】對課例進行深入分析無疑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為此,通過對《畫畫親近的人》一課在教學目標方面的反思,來質疑其編寫意圖的模糊性、寫生學習的不果斷性,以及利用照片的不科學性。對該課例教學目標的重構也為我們引出了親情造型、深入觀察、想象背景及表現親情等一系列教學設計進程。
【關鍵詞】課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重構
《畫畫親近的人》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浙美版”)的小學美術教科書第二冊第18課的課題。筆者在教學中深感該課例的編寫似乎存在著一些的問題,為此,筆者就其中的二大方面做些思考與探索,來推進這個課例的深層剖析。
一、教學目標反思
1.反思課例設計意圖
課例設計意圖分析。細讀相關資料,筆者認為編寫者其實是想讓學生通過“初次的觀察”來學習人物畫方面的寫生知識與技能。這即是這個課例的定位,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所在??梢哉f,本課的教學如果離開了“觀察寫生”這一特征的話,那么學生就會回到幼兒園時最熟悉的想象畫學習。那樣的話,這一課例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也沒有什么新意可言,最多要求學生在想象畫中加入一點感情因素。
為此,這節課的重點在于,應該讓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通過觀察來進行繪制人物,主要是人物的臉部表情與大的動態。這樣的學習內容設計就能充分體現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在美術學習方面的質的飛躍:一是突顯了小學美術的學科性,讓兒童初次建立觀察在繪畫中的重要性,二是訓練兒童感知對象的眼睛,培養科學理性的繪畫素養。
2.質疑教學目標論述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在與此課例相對應的《教師用書》的“教材分析”中卻發現了編寫者似乎矛盾的描述?!啊瓕τ谝荒昙墝W生來說,人物的表現還屬于第一課,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使他們通過學習,能學會觀察并表現人物的特征,不至于發現不了特征,使作品流于一般……難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很難要求他們像成人或高年級學生那樣邊看,邊分析,邊表現。雖然有照片作為參照,但他們創作時仍以記憶為主。作為教師應該了解這一階段學生觀察有表現人物的特點,便于正確引導”。
質疑一,編寫意圖的不確定性。編寫者的最初意圖是學生“能學會觀察并表現人物的特征”,但在具體的學習中卻要求教師似乎要充分顧慮他們的想象畫的屬性。這讓我們質疑編寫者的教學重點傾向不明確,似乎有在觀察與想象之間舉棋不定之感。
質疑二,利用照片的不妥當性。我們知道,在美術造型方面的學習,訓練兒童的眼睛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如果學生能通過模特所擺放的親情動作來進行描繪那會更有意義,因為這一方式更加符合美術創作中的“繪畫性”與觀察性,突出美術本體的語言。同時,學術界是反對美術創作中直接使用照片的,對于初學者,使用照片更是有誤導的重大危害,因為學生會形成認為畫畫就是畫照片等一系列不良觀念。
質疑后的反思。如上所述,如果教師能設計“親情造型”的人物組合,那就更加能讓親情在課堂中視覺化,更加有利于學生們的觀察與體會,而不是憑空想象或是畫照片。再則,出現“親情造型”對營造課堂教學氣氛,增加美術教學的視覺化等等都有獨到的作用。
為此,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重點時,不能模糊,即想讓學生進行想象,又希望能通過照片來進行觀察,這樣的話,反而不能讓學生明確這一課例到底是以想象為主,還是以觀察為主??梢姡鲜龅摹半y點”論述是有矛盾的,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要求學生以觀察為主來進行人物畫創作,再融入親情造型的動態擺放,實現“畫畫親近的人”真實之場景。
3.重構教學目標內容
由于與浙美版美術教科書相配套的《教師用書》中沒有設置明確的“三維目標”,為此,下面筆者嘗試用三維目標來具體列出其要義。
知識與技能。知識,學生理解從觀察的角度來描繪人物的特征;技能,學生能初步掌握觀察的技能,包括對臉部的局部觀察與對人物整體的動態感知。
過程與方法。過程,說說親人的形象特征,學生扮演親人之間的親密造型,指出親密的動態特點與描繪的要點,結合想象側重觀察來進行創作,評價作業;方法,欣賞優秀作品中的親情表現,說說親近造型的動態特征,觀察動態造型,描繪親近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增進對親人的關注、體驗親人之間的親情,培植自身的愛心,做一個情感豐富、善于關愛他人的好孩子。
教學重難點。重點:仔細觀察人物,深入關注與表現人物的臉部表情及其大的動態;難點:人物的動態與表情中所包含的情感表現,并盡量體現親人物之間的親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有了上述的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以期學生們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1.說一說,說出親情
這是導入環節,它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親人照片,簡要說說其中的故事,激發他們回憶家庭親人間的親情,為他們的后續學習進行鋪墊;二是教師激發學生們表現親情的情緒,并讓他們保持高度的求知狀態;三是揭題《畫畫親近的人》,引領他們進入本課學習。
2.玩一玩,玩出興趣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基于要求學生對所描繪對象臉特征與表情的深入觀察。這部分主要也有三個環節。
一是仔細觀察同桌的臉有什么特征,他們的表情如何?教師可以風趣地問:小朋友們,我們每個人長得都不相同,請你們仔細觀察同桌的臉有什么特點呢?誰來說一說,讓人一聽就忘不了。然后,教師在指導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著重從臉型、五官、發型、服飾等方面進行講解。
二是歸納臉型。讓每位學生感知自己的臉型特征。教師出示各種臉型的卡紙。雖然每個人長得不一樣,但基本形狀卻有一些相似的,請學生看老師拿出的一個臉型,再請屬于這種臉型的同學就站起來。
三是依型填臉。請幾位學生在對應的臉型中添加同桌、親人或自己的五官、發型、神態。這能迎合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多感官參與學習與認知,進行深入觀察,去關注與發現人物臉部的典型特征。
3.看一看,看出方法
這部分教學主要也有三個環節。
一是欣賞攝影作品,觀察人物動態。課件播放“與親人游玩”、“媽媽牽著我的小手”、“爺爺送我去學校”、“爸爸背我上樓梯”等親人的照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間的動態特征。
二是欣賞繪畫作品,學習動態表現。通過欣賞,學生能初步了解優秀作品是如何通過動態來表現親近與親情的。教師播放繪畫大師及小朋友的作品,挑選幾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王友政的《悄悄話》、閻萍的《母與子》、李慕白的《小畫家》、米勒的《一家人》等,以及具有此類主題的兒童畫。
三是觀看老師示范,學習造型技法。選擇一個臉型,對其添加服飾和動作,表現出親近的畫面。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逐步認識如何運用線條、色彩、構圖等美術語言與各種表現手法來大致表現“親近的人”。
4.畫一畫,畫出創意
為了能充分體現“通過觀察來進行表現親人之間的人物作品”,筆者設計了在教室中擺放三組二個人物的造型。其中每一組中的二個人物分別扮演有親情關系的“親人”,如兄弟、姐妹、姐弟等等。然后要求其他學生進行現場觀察與創作。人物的場景倒是可以通過想象來進行添加。練習中學生可以根據前面觀察到的表情特點進行創作,并要敢于大膽表現。此外,教師要認真巡視與輔導,及時鼓勵學生的大膽表現與想象,對于部分典型作業應及時反饋,以給沒有頭緒的學生一些借鑒等。
5.評一評,評出提高
由于本課的對象是一年級的小學生,為此,我們對學生的課堂作業不能提較高的要求。在具體的評價,則是以教學目標來引領,要求學生的作業是否有了所描繪對象臉部的典型表情與大致的動態關系。同時,在這一環節,我們應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今后要逐漸建立起觀察身邊的人與物的這樣一種繪畫造型觀,逐漸脫離只有想象沒有觀察的繪畫觀。
三、結束語
盡管本課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但限于篇幅,筆者只能對該課例的上述幾大方面做一點膚淺的分析與反思,希望同行也一起來剖析這一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