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敏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過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互動的建構。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需要動機理論,采取教與學的互動學習方式,優化課堂交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內在需求和外界學習環境結合起來,把知識、能力、人格“內化”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互動、互助、互促的自組織,促使教師與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互動;和諧
現代教育把學校教育看作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往、溝通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合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調整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學習個體與小組以及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合作,充分發揮課堂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個體主動探究的互補優勢,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即個體積極參與的共同創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教學互動構建的意義
教學互動是課堂上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課堂交往活動。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使教學在互動、互促中產生群體的動力,讓學習者形成自組織,自我構建,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在群性相融中、個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環,在和諧、合作、共創中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互動的構建要注意突出和諧、合作、共創等效應。和諧指教學氛圍、師生關系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和諧。旨在創造一種共為主體、認知明確、情感協調、情緒高昂的課堂氛圍,激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合作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圍。師生之間構建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做學生朋友,與學生合作,從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出發組織教學,共同做出創造性的努力;共創指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強制、硬灌和單向傳遞,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運用自學感悟、智力激勵、集體討論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強化集體思維,發展學生集體創造性能力。
二、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目標
1、情感相融。學生在學習階段,最重要的是保持積極的心態與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情感相融是較深層次的,不是體現在師生間的語言交流之中,而是表現在師生之間的感情流露與共鳴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是此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質品格高尚是教材的主要要求,應讓學生在富有意境的環境中培養自己的感知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努力吸收知識,不斷完善自身。
2、信息相通。信息相通意為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即學生在老師的教學下獲得知識,而老師通過學生獲得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便于對教學方案及時作出調整。小學語文教育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相通。
3、思維相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只有思維相接才能相互理解,從而開始有效的交流對話。所以在師生互動中,思維相接是極為重要的。師生思維相接后,老師才能更好地判斷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接收能力,以便老師適當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在語文教育與學習中,思維相接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三、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的方法
1、教師與學生建立互動合作關系。在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的參與者,課堂互動的過程就是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合作過程,在相互信賴、協同合作的心理前提下,建立起合作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伙伴”,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控制、單向傳輸與被動接受的課堂教育局面,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變為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師生、生生在語文課堂的互動交通中共同進步。通過合作交往,學生從與教師、與學生互動中實現主客體的轉換有效地促進自身的發展。有效的小組合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互教互學,能者為師,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同時有利于學困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學生建立互動合作的關系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平等參與,自我表現,展示個性的機會,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2、在課堂上,師生互動應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環節的設計,應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為學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學習的時空,確保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開展與整合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蹲下來”跟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距離,使教師成了學生可親、可信、可依的學習伙伴。
3、指導學習方法,激發互動熱情 。語文教學離不開字、詞、句、篇,針對不同階段要求,教師應精心設計相應的學法指導。
在字詞教學中,我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字詞,如加部首法、去部首法、換部首法、形聲識字法、象形字識字法等,除了聯系上下文方法外,我還教給學生這樣幾種方法:換詞法(趕緊與趕快)、反義詞加上不的方法(高就是不低,暗就是不亮)。學生掌握了規律,懂得了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從而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指導學法、內化知識的過程中,師生是如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呢?如運用討論教學法時,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把握問題的核心所在;向學生提供討論過程需要的信息;為討論工作出主意、提出建議;幫助學生抓住討論結果。運用指導練習法時,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學習動機。
總之,課堂教學蘊含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創造多樣的、有效的互動方式,教給學生有生命的語文,讓學生主動學習,實現教學的高效化。
參考文獻
[1] 丁名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互動教學的策略思考.讀與寫雜志,2013.4
[2] 施玲玲.試談小學語文互動教學法.考試周刊,2007.45
[3] 朱秀娟.小學語文教學互動模式初探.新課程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