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森林
【摘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師生關系平等性的體現,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機制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本文在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完善互動機制的意義,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課堂互動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互動;互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師生平等的互動交流模式,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增加師生之間交流,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與學生互動機制的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互動時間把握不當
小學語文課堂時間有限,而在課堂上互動必定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如果教師在互動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互動上,這樣就會使得教學時間縮短,導致正常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會出現拖堂或者占用學生課余時間的情況,使學生產生不滿的情緒,從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師對互動方式認識片面
課堂提問語文課堂中常見的互動形式,但是有教師會片面地認為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提問就是互動,因此一味地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頻繁的提問會增加學生的課堂疲勞度,不但不能提高教學質量,還會讓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產生害怕的心理,擔心自己被問到,從而影響聽課效率。
(三)教師對教學重心判斷錯誤
師生互動是需要一個度的,如果超過這個度,不斷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會讓學生養成懶散的習慣,上課時總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互動教學。而在缺乏互動的理論課上失去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就導致教學重心偏移,使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
二、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與學生互動機制的意義
(一)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要求
語文歸屬于人文社會類科學,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傳承形式,具有人文性與思想性。而小學語文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思維為主,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人類認知發展的規律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趨勢,而小學生對外界的認知能力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聯系。只有當外界事物能夠引起其好奇心時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并把求知探索所得來的認識納入到知識結構中??梢哉f,小學生的認知完善是需要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師生互動,能夠通過教師在互動中的引導加強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從而完善其認知結構。
(三)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語文課堂不再單純地以培養傳授課程知識為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求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如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而在課堂中開展良性互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與學生互動機制的措施
(一)構建教學情境
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增強學生知識體驗與情感體驗。小學生在外界的認識存在著不足,無法將語文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構建一定的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取來,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小學四年級下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可以準備兩個大小不等、質量不等的鐵球,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如果我將手中的鐵球在同一水平線上同時松手,那么你們猜猜哪個會先落地呢?”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有限,往往會從鐵球的外表進行判斷,從而猜測較大的鐵球會先落地。這時教師不要先給出具體的解釋,而是示意學生注意自己的動作,并松手讓鐵球下落。當學生注意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會推翻自己之前的認識,甚至會產生質疑。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利用手邊的東西如橡皮擦等自行進行實驗,在學生自行驗證完畢之后教師再讓學生翻開課本,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采取有效的提問方式
提問是增強師生交流、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時需要注意提問的方式與次數。首先要把握提問的廣度與深度,要對一堂課中的提問次數以及提問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地安排,既要保證提問的有效性,又不會影響到教學進度。其次,要使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最后,問題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這樣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的教學中,為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提問道:“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物呢?那么它的腳又應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根據自己對這一名字進行想象?!比缓笤龠x出三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想象的“爬上虎的腳”。許多學生由于缺乏對這種生物的理解,從而畫出具有天馬行空的圖畫,從而促進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開展有趣的活動形式
小學生天真活潑,對一些活動和游戲充滿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采取一些有趣的活動形式,利用有趣的肢體語言將課文內容邊沿出來,不僅能夠通過互動提高課堂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提高,也能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對課文重現,教師扮演神仙,而三名同學分別扮演課文中提到的小猴、小豬、小牛,從而將課文內容進行演繹,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提升其口頭表達能力。
四、結語
加強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應當針對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來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互動。通過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采取科學的提問方式或者在教學中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教學目標。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