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涵
摘要: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造,而藝術教學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性教學。對于音樂教師來說,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音樂欣賞水平和專業的知識技巧以外,同時要具備正確的教學方法。只有把自己的知識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傳達給學生,才能獲得教學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課前導入、課堂互動和課后針對性培養都是教學藝術的重要部分,需要我們認真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教育;創造力;興趣;師生互動;審美;個性
正文:
在傳統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師生交往的控制者、教學的主宰者,而學生則成了教學的副產品。這種教育過程必然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形成隔閡乃至對立,使教學效率低下甚至難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隨著當今時代的變化,教學方式也在隨之改變。一些學者認為教學模式應從“獨唱”變為“合唱”,這種模式能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調動課堂積極性,并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音樂教育亦是如此,教師與課堂上的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和積極的交流,使教學效率達到最高。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能知識與技巧,更應用獨立創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課前導入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萬事開頭難,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那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引入課堂內容呢?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藝術學習的需要,藝術方面的能力和興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導師,興趣能使學生進入廣闊的想象空間,產生學習需求和內在動力。興趣一直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完美的切入點,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導論能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一些學生對課本上的傳統音樂以及古典音樂并沒有太大的興趣,相反他們更喜歡當下流行的通俗音樂。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如何從他們的喜愛的內容中成功地引入課堂學習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相貫通的的例子,例如:五月天的《知足》采用的是莫扎特的《C大調小星星變奏曲》;《一千零一個愿望》采用的是巴赫的《G大調小步舞曲》;《不想長大》則是借鑒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等。巧妙地課堂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想火花。理想和遐想、假設和追問、論辯和探究、感染和熏陶都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良好手段。但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時,也應注意適當把握分寸,避免一些低級趣味,不忘學習興趣的的歸宿在于實現學習目標。
二、課堂互動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必要所在。
據一些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的個人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等三個方面組成。這也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成果。而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我們應該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為了實現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師生共同參與,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師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個人知識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也將大大增加。相對于其他學科教育來說,音樂教育更容易產生互動。曾經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在給學生上音樂課時,她讓學生隨著旋律用拍手或者拍桌子的方式來打出該首曲子的節奏,全班瞬間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里與創造力,教學成果讓老師都大吃一驚。因此,在課堂互動的同時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潛力,也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學習效率直線上升。
三、課后針對性培養是達到教學目的之根本。
中學非專業性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不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偉大的藝術家。雖說音樂和審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審美卻是音樂藝術最根本的價值,是音樂的本質。而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各有不同,對美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使學生的審美趨同化,更應該避免在課堂中出現哪類歌曲不好聽、哪類歌曲好聽這些帶有主觀色彩的觀點。音樂教學是完善學生人格的學科,并有著實踐性、感情性、豐富性和直覺性的特點,區別于其他學科。因此,老師應尊重學生不同的內心感受,采納不同的意見,鼓勵質疑和批判,賞識他們獨特見解和表述。
新的教學觀主張充分尊重學生的多樣性、獨特性和個體性,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當然,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而是結合學生自身學習背景和學習愛好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在尊重學生多樣性、獨特性和個體性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尺度。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特殊能力的學科,引導學生感知作品的藝術形式、理解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審美價值的過程,是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藝術知識的過程。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那樣:“在藝術及其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師并不是將自己的所知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憑著一個優秀園丁的智慧、觀察、判斷,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
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同時還要具備和學生之間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當中占有平等地位,而教學則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取知識,老師從中獲得教學經驗,開發自己的知識儲備。師生關系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的效果、感情的接近、心靈的共鳴和知識的啟發。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音樂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教育的藝術還遠遠不止這些,需要我們探索和實踐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胡知凡 《藝術課程與教學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2]王祖哲 為什么藝術教育是重要的 中國音樂教育 2000.4
[3]魏書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8
指導教師:蔡諍諍 王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