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萍


[摘 要] 根據武漢市殘聯2014年的數據統計,武漢市殘疾人辦證數為157754人,全市0-14歲殘疾兒童數在5000人左右,而當前全市針對殘疾兒童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卻數量嚴重不足,地域分布也極不均衡,部分殘疾兒童無法平等獲得受教育權。有關部門需加大力度,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解決殘疾兒童入學難問題。
[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入學難;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2-0116-07
一、 問題的提出
1.關于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是指由政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的專門對殘疾兒童、青少年實施的義務教育機構。人類的普通教育已經發展有幾千年,而特殊教育卻只有短短200多年的歷史。1760年,法國人萊佩在巴黎創辦了第一所聾啞學校,公開招收聾啞學生,為世界特殊教育的發展揭開了序幕。1784年,法國人霍維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人學校,該校采用了凸字觸摸盲文教學法來進行教學。美國的智力障礙兒童教育開始于1839年,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盲校中伴有智力障礙的兒童進行教育訓練。1948年,韋伯在馬薩諸塞州的Barre開辦了第一所為智障兒童單設的特殊教育學校。隨后美國各州陸續開辦了智力障礙兒童與成人的教育訓練機構。20世紀世界各國特殊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從過去的按殘障分類教育,到強調不論殘障類別,都要享受平等合理的教育,以至于殘障人士能融入社會生活,并獲得合理的“生活品質”。
2.關于“殘疾兒童”群體或概念。《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將殘疾人定義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將殘疾人定義為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殘疾兒童是指殘疾人中0-14歲的兒童,屬于殘疾人之中特別的群體。
3.關于武漢市殘疾人和殘疾兒童數量。武漢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華中地區金融、交通、文化的中心,屬長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033.80萬人,戶籍人口827.31萬人。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武漢市約有43.8萬殘疾人。根據市殘聯2014年年度統計,武漢市殘疾人辦證數為157754(見表1)。關于殘疾兒童的數量,由于社會習俗影響,有些家長把殘疾兒童當作隱私不愿暴露,加上目前社會對殘疾兒童的管理和福利滯后等原因,目前尚無準確數據。保守估計,全市0—14歲殘疾兒童數應在5000人左右,其中自閉癥兒童2000多人,智障兒童2000多人,腦癱兒童等1000多人。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所有殘疾兒童都有權利接受義務教育。據進一步調查顯示,全市13個轄區,其中江岸區、江漢區、■區、漢陽區、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7個中心城區及東西湖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漢南區6個新城區(遠城區)中,目前共有特殊教育學校9所,其中主招智障生2所,盲校1所,其他學校以招聾啞生為主。在7個主城區中,江岸、■、武昌、洪山4個城區計有6所特殊教育學校,其他江漢、漢陽、青山3個城區沒有特殊教育學校。整個漢陽地區,包括漢陽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在地域上與他們相連成片的漢南區,沒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另外,全市沒有一所公辦特教幼兒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161號令頒發的《殘疾人教育條例》(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進行了修訂),第二條指出:實施殘疾人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質,為殘疾人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殘疾兒童屬于弱勢群體,其家庭在經濟、精力和心理、康復以及教育方面面臨一定的困難。目前武漢市殘疾兒童中,尚有較多的殘疾兒童沒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武漢市目前主要針對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智力障礙三類殘疾兒童設立了特殊學校,其他類型的殘疾兒童例如自閉癥兒童以及多重殘疾兒童面臨著無法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
二、武漢市特殊教育的發展現狀
武漢市的特殊教育在上世紀30年代由外籍牧師創辦,至今已有80多年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后,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武漢市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規模,特別是在聾啞學生的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截至目前,武漢市的特殊教育學校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 (見表2)。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武漢市在殘疾兒童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和進步,但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1. 有關部門對特殊教育的認識有待提高。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能有效促進人類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個人來說,個人通過受教育提高素質,同時獲得謀生手段和實現個人發展。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目前特殊教育在我國各地區的實施情況有很大的差距,表現在政府和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認識不夠,在發展過程中投入不足。
保障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重視特殊教育是20世紀以來人類的共識。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提出了“應當給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機會”的工作目標,給特殊兒童受教育機會和權利也是一個國家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具體體現。特殊教育的發展對于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體現教育公平原則,減輕殘疾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質、促進國家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2. 殘疾人家庭對特殊教育的認識有待提高。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逐步建設中,一些舊的認識和習俗還深深地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識中,有些家長認為家有殘疾兒不光彩,盡量隱瞞孩子的病情,不愿帶孩子出來“示人”。另外,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在逐步完善過程當中,社會對殘疾兒童的家庭津貼政策不足,大多數殘疾兒童家庭經濟面臨著較大困難,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不去爭取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殘疾病情較輕的兒童通過教育訓練,能讓他們和普通兒童一樣掌握知識,學到生存的技能,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而中重度的特殊兒童在接受適當的教育與訓練以后,也能做到生活自理,從而減輕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減少撫養他們的經費。
3.需要增加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和平衡布局。從數量上來說,武漢市是一個擁有1000多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只有9所,在校生人數1000人左右,遠遠不能滿足保守估計約5000名殘疾兒童的入學需求。另外,目前武漢市特殊教育學校地域布局不夠平衡,主城區內的特殊教育學校主要集中在武昌區、洪山區、江岸區和■區,江漢區、漢陽區、青山區均無特殊教育學校。在特殊教育學校招生類別方面也表現出不平衡。全市現有的9所特教學校中,主要是針對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弱智三類殘疾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招收聾啞學生的學校最多,智障生次之,盲生又次之。目前武漢市戶籍的聾啞、盲童生源嚴重不足,由于師資及管理原因,現有特殊學校又很少招收自閉癥等疾患學生,但殘疾兒童中自閉癥患者呈快速上升趨勢,且他們參與健全學生融合教育困難重重,效果不佳。自閉癥患者的早期教育干預對自閉癥患者將來融入社會,能自食其力有特別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其他類型的殘疾兒童例如自閉癥兒童以及多重殘疾兒童面臨著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
4.增設殘疾兒童幼兒園。“十一五”期間,我市學前教育發展嚴重滯后,公辦幼教資源不足,“入園難”問題較突出。“十二五”期間,我市新、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力爭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達到全市在園幼兒總人數的60%以上,等級園數量占全市幼兒園總數的85%以上。但殘疾兒童幼兒園建設尚為空白。因而必須增設殘疾兒童幼兒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考慮殘疾幼兒園的合理布局,以滿足社會需求。
四、對策和建議
1.加大投入增加特殊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數量。武漢市“十二五”教育規劃提出,對農民工子女、農村學生和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困難群體、特殊群體的教育權利高度重視。“十二五”期間,我市將提高公辦學校“融合教育”水平,建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全方位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學生資助全覆蓋;確保每一名少數民族學生、殘疾兒童、“問題學生”享有同等教育權利;《武漢市普通中小學布局規劃(2013—2020)》將全市普通中小學布局規劃面積由原來的中心城區擴展到都市發展區到現在的全市域,為全市中小學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了足夠的土地空間,構建起覆蓋城鄉、均衡分布的學校布局體系。“十二五”期間,還重點加強了7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學校添置必要的教學、生活和康復訓練設施設備。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仍顯不足,尚未充分體現特大中心城市教育發展的普惠性。
根據“十二五”期間的預測,全市出生人口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數量將達到約8.5萬人。近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預計出生人口會有新的增加。按照優生學統計,在現有的科學條件下,殘疾兒童在出生人口中仍不可避免。
為此筆者建議,加快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和建設,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應加大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采取措施,激勵社會興辦一批高質量且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學校,首先建立能夠針對所有類型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學校;其次普及到各個城區,方便殘疾兒童入學。在殘疾兒童幼兒園的建設上應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充分體現武漢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的轉變,使武漢市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教育的現代化,使武漢市教育總體水平和綜合實力更快進入國內教育一流城市行列。
2.提高教師待遇,加強特殊教育師資的培養培訓。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待遇比較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有其特殊性,每天應對的都是殘疾患兒,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工作環境相較于普通教育者更差一些,然而工作強度較大。但是他們的福利待遇相對普通教育者明顯偏低,導致教師隊伍不夠穩定,師資明顯不足。《殘疾人教育條例》第三十五條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培養、培訓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鼓勵教師終身從事殘疾人教育事業;二是培養培訓特教教師的學校和機構不足。目前特教教師隊伍中,受到特教專業訓練的教師數量不足,在職的特教教師也缺乏足夠的繼續教育的機會和平臺,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
為此我們建議,增加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和建筑面積;增加特教教師編制;實行特教教師資格制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市屬高校加強特教研究和教學,增加特教教師的培養和在職教師培訓的機會。
3.提高隨班就讀模式的管理質量
隨班就讀的模式在我市已經開展多年,通過隨班就讀的方式,可以提高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可以加快殘疾兒童融入社會的步伐,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隨班就讀的管理不到位,教師的專業培訓滯后以及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失衡等問題仍然使得殘疾兒童的入學之路不那么順利。
為此我們建議,提高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質量,對普通學校的教師進行殘疾兒童教育的培訓,熟悉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建立適合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考核評估體系。同時,對普通兒童的家長進行知識普及和溝通,改善教師和家長們對殘疾兒童的認識和理解,爭取他們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理解和支持。對于殘疾兒童家長,也要做好他們的宣傳教育工作,打造無障礙的校園環境,設置適合殘疾兒童的學習工具以及教學系統,讓他們能夠放心讓自己的孩子進行隨班就讀。
[責任編輯:王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