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
摘要:跟古往今來,時間的不可逆決定了歷史不能重演。嚴格地按時間順序去考察歷史,是順理成章的。所以,順向考察歷史就成為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人們強調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學習歷史的原則,是重視這種慣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這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學習歷史,才能使學生看清歷史發展的線索,了解歷史事物間的因果關系,認識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反之,歷史就會成為一團亂麻,無法捋出頭緒。但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也不妨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考察。本文從“逆向考察”角度,以對一堂課的分析切入,對歷史學科的創新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究,應該會對廣大教師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逆向考察;引導思考
所謂“逆向考察”,是指反著時間發展方向的考察,就是從該事物以后的歷史去考察該事物。乍聽,這種做法不合情理,但細琢磨,這做法也有著充分的客觀依據。因為歷史的發展不僅是永無復返的,而且是延綿不斷的。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都處在普遍聯系中。正像蘇軾在《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中寫的那樣:“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痹娙送鴱狞S鶴樓下滾滾東去的江水,推想那恰似新釀未過濾的葡萄酒般的碧綠江水,還帶有上游岷山、峨眉山積雪消融而成的波浪和錦江挾帶的無限春色。這就是典型的逆向考察。后代歷史保留著前代歷史的遺物,發展著前代歷史的胚芽。所以,后代歷史不僅提供了認識前代歷史的可能性,而且只有通過分析后代歷史才可能對前代歷史有更深刻、全面的認識。任何歷史事物,當它出現時,它本身全部內容、性質不可能立即暴露無遺,總有隱性的東西。而隱性的東西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轉變成顯性的東西,再被人們所認識。
有老師講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時,她運用逆向考察的思維方式設計了探究式學習教學方案,并付諸實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課教材有三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其中,“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教學重點。教材以“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核心組織材料:第一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著重介紹從公元3世紀初到公元4世紀初中國北方歷史發展的簡要脈絡,主要事件:司馬氏代魏,建立西晉;西晉滅東吳,結束分裂局面;西晉皇族紛爭,導致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北方漢族豪門大姓為逃避戰亂,舉族遷移到江南。北方南遷的豪門大姓就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江南,為江南開發提供了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源。第二個子目“淝水之戰”,以383年前秦南征,欲滅東晉,從而發生淝水之戰為中心,上掛下連,簡略地勾畫出東晉和十六國時期的歷史概貌,主要事件:西晉滅亡第二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偏居東南一隅;在北方,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人苻堅建立前秦,統一黃河流域;383年,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據稱雄的混亂狀態,南方暫時安定;到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滅掉東晉,建立宋朝;此后,宋、齊、梁、陳四個短命的王朝更替代興。在這些事件中,淝水之戰奠定了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為江南經濟的開發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第三個子目“江南地區的開發”,內容單一,較具體地講述江南經濟開發的情況。前兩個子目的內容跟第三個子目的內容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局。
一般說,教科書怎么寫,教師就可以指導怎么學。但是,這個老師別具匠心,沒有按照教科書先因后果的邏輯順序去講授,而是先指導學生了解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具體情況,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經濟之所以得到開發的原因何在?這樣,因果關系一顛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積極的探究、研討活動中,智力得到充分地開發,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老師的教學設計實例,給我們許多寶貴的啟示。筆者受到的啟示有以下兩點:
第一,逆向考察是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好途徑。提倡探究式學習方式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在于引發學習和教育方式的變革,凸現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要求和國家需要。但是,大多數歷史教師對于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感到困惑。特別是一些農村中學的歷史教師,他們不斷提出疑惑:“我們農村中學圖書資料少,沒電腦,既便是有一兩臺電腦,可上不了網,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十分匱乏,學生無法開展探究式學習,我們該怎么辦?”其實,農村中學圖書資料少,沒電腦,上不了網,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匱乏,確實給老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帶來許多困難,但這并不等于說農村中學的老師就無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尤其是歷史學科,它不像物理、化學和生物那樣,必須購置一定的教學設備。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主要障礙,不是客觀物質條件,而是主觀教育理念。老師如果不能革除根深蒂固的灌輸知識的陳舊教育理念,就無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我們必須下決心摸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備課不光備教材,還要備方法,備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這位老師講授《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運用逆向考察的思維方法,將因果關系—顛倒,沒有增加課本以外的新材料,而充分利用課本上提供的教學內容,就引發了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興趣。這一成功的教改實踐,告訴我們“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主要障礙,主觀的教育理念”,適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逆向考察歷史,是實現探究式學習的一條途徑。
第二,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引導進行逆向考察有助于克服慣常思維定勢所產生的惰性和障礙,讓創新思維的能量釋放出來。順向考察是歷史教學的慣常思維方式,從大腦生理角度看,順向考察歷史在大腦皮層建立的暫時神經聯系由于不斷得到強化而形成穩固聯系;從認識論角度看,順向考察歷史的實踐活動邏輯經過多次重復,逐漸在大腦中穩固,形成固定的思路、程序和方法,就產生了慣常思維定勢。
慣常的思維定勢對解決常規性問題有利,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總遇到常規性問題習遇到新問題,新情況,慣常的思維定勢不僅不能奏效,會會產生惰性,成為學校障礙。換一個角度,你會有嶄新的天空!
參考文獻:
[1].王莉蘋.歷史教學中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9;
[2].彭可可.“逆向思維”歷史教學四步法.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