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立龍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對企業而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是實現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因而,企業須做到把握“第一要務”打造和諧基石;協調利益關系,把握和諧臨界;創新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氛圍;堅持依法治企,提供和諧保證。
關鍵詞:和諧;第一要務;制度建設;利益關系;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6-4-2
0 引言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黨召開了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八大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十分重要的一次大會;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也是一次高舉旗幟的大會、繼往開來的大會、團結奮進的大會,舉國關注、舉世矚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企業作為生產力的主力,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社會生產與流通的直接承擔者,科技創新、精神財富、精神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的參與者、創造者、建設者、推動者,決定了企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責任與義務。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企業作為生產力的主力,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社會生產與流通的直接承擔者,科技創新、精神財富、精神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的參與者、創造者、建設者、推動者,決定了企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責任與義務。企業的和諧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應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
1 把握“第一要務”,打造和諧基石
社會的發展首先決定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定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沒有廣大職工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談企業和諧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發展不僅是振興企業的第一要務,也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基石。
回顧30多年改革的歷程,企業堅持以生產經營為中心,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同時,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得到了較大提升,職工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了由溫飽型向追求生活質量的小康型的歷史性跨越。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這個階段既面臨難得的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同時又處于各種矛盾的凸顯期。由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割據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引起的空前的社會變革,既給我國社會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其中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突出。如城鄉發展不平衡、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環境保護措施不力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矛盾,不僅在干擾著中國的社會穩定,也對經濟發展本身構成了威脅。在企業內部,由于改革帶來的利益調整,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攀比,利益沖突增多,從而削弱了企業凝聚力和戰斗力,給企業穩定和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這些不和諧因素,只能說明企業發展得還不夠。解決這些不和諧因素,關鍵還是要靠發展,靠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只有不斷促進企業又快又好的發展,使其經濟實力更加雄厚,才能更好地改善廣大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不斷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需求。畢竟,企業發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滿足最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那樣,我們的職工就能各得其所,不僅企業內部和諧,也為社會和諧做出了貢獻。但事實上我們的企業目前還做不到這些,仍處在爬坡階段。因此,構建和諧企業,必須繼續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把企業經濟效益搞上去。
2 堅持依法治企,提供和諧保證
人與人的和諧,集中體現為社會公平,具體體現在制度公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社會公平、制度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以達到最終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因此,和諧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相對平衡,更是一種精神訴求。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符合人的需求層次理論。
企業是一個小社會,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應著力加強制度建設。企業的制度體系反映出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的法規,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和諧的根本保證;而是否嚴格按制度辦事,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則是企業人治和法治的分水嶺,決定著人心向背。當前,國有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人才選拔制度、評價制度和分配制度。如何用人,關系到員工的成長,是企業最大的公平問題,也是企業成敗的關鍵;而收入如何分配則直接反映出企業發展成果的流向,關系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同樣是關系公平的大問題。這些年,企業堅持改革創新,與市場接軌、與國際接軌,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F行的制度要么過于抽象或主觀性太強;要么彈性太大,不具備操作性;要么不能很好反映市場普遍的價值取向。制度缺失和不科學,或不按制度辦事,導致用人中的拍腦袋,也助長了少數投機者動歪腦筋。所有這些,都會挫傷職工的積極性,削弱企業凝聚力,降低企業執行力。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企業不和諧的根源。
構建和諧企業同時要求企業要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在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制度執行中要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監督。隨著企業員工物質生活的逐步改善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的民主意識也越來越強烈,正逐步由利益訴求轉變為公平訴求。利益訴求的滿足取決于分配什么、分配多少,而公平訴求的滿足則取決于誰來分配、如何分配。后面這個問題越來越擺到突出位置,是我們的改革事業進入攻堅階段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背景。沒有民主,就很難說有公正,也不會有公平。這方面,企業工會應發揮積極作用,一方面宣講企業方針政策,統一思想認識;另一方面要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企務公開制度、重要事項公示制度等,給廣大職工創造參與企業管理的機會。
3 創新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氛圍
構建和諧企業,對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為企業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
在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只強調社會利益,忽視個體價值和個人發展的傳統思想,將人置于管理的中心,不但將人看作生產力,更重要的是看作企業發展的目的。人是具有文化意識的“主體人”,以人為本不否認制度的嚴明、職務的威嚴和測量手段的科學,也不否認企業共同的價值觀,而是強調文化耕心和意識自覺,以最大限度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個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這里,最關鍵的是要把激發個體活力與形成集體合力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尊重人、關懷人、激勵人,注重啟發人的自覺性,把企業文化建設過程轉變為職工群眾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過程,真正把主體“激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大力倡導公正、誠信、敬業、協作、高效、共贏和追求卓越的優秀文化品質,實現企業共同的價值追求。這樣,我們就能形成一種既能鼓勵個人聰明才智的充分展現,又能實現群體創造能力的和諧文化景觀。同時,要保持企業核心理念與各項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即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相應的制度來支持,切不可自相矛盾,埋下不和諧的根。
要倡導積極坦誠、團結、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干群關系。領導干部首先要把架子放下來,把身子沉下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有效拓展和諧氛圍,有效實施人文關懷,使干群關系更深一點,魚水關系更近一點。要引導干部職工養成健康積極的財富觀、消費觀和生活觀。中國近些年來對財富的一些過度宣揚,無形將人的價值評價標準與財富和地位畫上了等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扭曲和失衡。這些都必須引起我們的深刻思索和反省。
4 協調利益關系,把握和諧臨界點
構建和諧企業,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入手,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強烈的政治敏感性和切實有效的方法,及時化解內部矛盾,把握住“穩定”這個和諧“臨界點”。
其實,建設和諧企業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形勢的變化,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暴露出來,職工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和幫助,如果能把這些具體、現實,又是職工最關心的事情辦好,必定會極大地激發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心情舒暢地投入工作,自覺把個人與企業的發展融為一體,達到人與人、人與企業之間的和睦相處。要本著效益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讓更多的人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否則,連眼前的、直接的、最基本的問題解決不了,職工就會有失落感,與企業產生距離感,企業就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諧也就無從談起。
同時,要深入分析當前企業內部矛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把握其規律和特點。在加快改革、制定政策、推進工作時,充分考慮可能產生的不穩定后果,認真分析各項政策和工作部署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兼顧了企業和最廣大職工的利益,預防留下后遺癥。當問題苗頭出現時,要綜合運用教育、協商、調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并運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引導職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訴求。要暢通訴求渠道,對職工反應的問題要及時回應,做到服務態度熱情、政策依據充分、處理意見明確。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穩定并不等于和諧。穩定是矛盾雙方處于勢均力敵的靜態表現,是短暫的;和諧則是構成主體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的動態表現,是持久的。因此,“穩定”是和諧的最基本要求,是和諧的臨界。構建和諧企業,必須要把握好這個臨界點,繼續把穩定作為壓倒一切的大事來抓,以穩定保和諧,以穩定促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對我們興企能力的重要檢驗,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協調好影響和諧的各要素關系,促進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自然的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參 考 文 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決定[Z].
[2] 舒煉.矛盾的和諧性與競爭性[N].學習時報,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