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佰陽+李秋紅
摘要:2016年是我國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面向農業機械現代化目標,實現糧食進一步增產,滿足國計民生基本需求的關鍵的起步之年。客觀正視“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尤其是水稻在機械化增產中存在問題,有助于我們全面落實“十三五”期間既定增長目標的措施。因此,在經驗中找準堅持的方向,在問題中研究對策,完善思路,不失為水田機械化科學健康發展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水田;水稻機械化;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doi:10.14031/j.cnki.njwx.2017.01.0111從“十二五”的目標定位,看水田機械加快發展的意義在農業部確定的“十二五”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目標中指出,力爭到2015年全國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0%。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一目標基本實現,但與其它旱田糧食作物相比,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綜合水平依然較低,發展水平不平衡,以水稻栽插機械化為例,發展步伐還相對滯后,成為糧食增產機械化中比較薄弱的環節。可以說,到2020年國家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目標,與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糧食的增產目標緊密相連,足見水田機械的發展課題在國計民生中有著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水田是我國糧食增產的主要來源。其早稻、中稻、晚稻分布在除了青海省以外的全國各省。權威部門統計,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已達4億多畝,約占糧食種植面積的30%,且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因水稻的相對高產,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旱田改水田也增加了水稻生產的比重。
專家估算,水田機械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可促進糧食增產5%~10%,僅機插秧水平每提高1%,水稻就可增收億公斤以上。目前看,我國水田機械化的發展還存在著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推廣使用的制約因素多、后續配套研發相對遲緩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國家政策導向要有針對性解決宏觀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也要積極落實政策的配套措施,從微觀上積極協調設計單位和制造廠家做好具體措施的對接和落實。
2因地制宜,廣開思路,促進水田機械化水平均衡發展我國南北地域水田種植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經濟、文化大的背景下,還體現在不同地理環境和生產條件差異。條件優越一些,發展比較快的地方,推廣水田機械能力以及應用要遠遠超過欠發達地區的水平,經濟和文化的差異,也使水稻增產幅度有了明顯的差別。我們在均衡發展上多年提出的工作思路,其收效并不是很明顯,原因在于我們沒有真正抓住制約均衡發展的主要矛盾。為此,政策的支撐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思想,在鼓勵和扶持政策上,還應該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在政策激勵引導下拉動推廣和應用。例如,農機的推廣政策,應該把作為糧食增長主要來源的水稻機械應用放在重中之重加大扶持。通過推廣服務,經驗更加成熟,在信息產業化的輔助下,完善配套措施。
“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實踐表明,對于貧困地區,即便有了補貼政策,依然顯得杯水車薪,農戶的積極性還是受經濟條件限制難以調動起來,成為水田機械推廣使用過程中最大的制約因素。為此,從水田機械的價格方面看,政策扶持的落實措施,政府還應該一地一策,適當增加對購置水田機械的農戶補貼投入,同時對那些資金充足的社會閑散資助金,在鼓勵購置水田機械用于租賃經營的同時,也在購置上給予適當補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不同模式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帶動推廣應用。要實現這一目標,因地制宜,廣開思路,促進水田機械化水平均衡發展,是今后一個時期政策導向和措施落實的首要任務。
3配套措施建議
(1)還要鼓勵研發設計團體,積極提供研發項目的經費補貼,鼓勵配套水田農機具的研發,對創新相關配套水田機具的科研人員要給予獎勵。此舉有助于調動科技人員的研發積極性,促進快出成果,這對加快追趕水田機械發達國家的步伐無疑是強而有力的措施之一。
(2)必須強化對水稻機械生產質量的監管。媒體上有關農機質量堪憂的報道時有披露,以南北方幾個省2016年上半年對農機抽查結果綜合分析為例,涉及農機生產企業305家,抽查農機產品350批次,合格率為88.6%。機械問題還是很多,例如水田耕整機、小型潛水電泵、脫粒機等存在設計缺陷,給使用者埋下安全隱患。這還僅僅是一個局部的抽查數據,其他各省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此,各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與農業、商務、工商、公安等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監管機制,強化整改、處罰、復查、曝光,甚至摘牌責令停產關閉等處理,堅決不放過隱患機械。
綜上所述,在上述措施的落實下,還要加強主流媒體宣傳,把“采用水田機械種植,可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水稻生產高產穩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科學道理告訴農戶,激發驅動力。農業經濟管理部門要積極搭橋牽線,建立地區間的交流推廣活動,傳播好的經驗作法,把水田機械技術和發展模式創新傳遞給水稻種植戶。通過加強地區間的交流示范,政府職能部門特別是農機部門要積極探索、拓寬服務層面,促進各地推廣普及應用水平在質和量上實現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