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
摘 要: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要求,不再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也不再是簡單的記憶與模仿,所以在數學學習中形成靈活多變的數學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精神。圍繞“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思維;自主探索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那么簡單的一個過程了,在教授學生既定知識的同時,要幫助他們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F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課程的教學,其實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善自我的邏輯思維能力是當下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階段,思維較為活躍,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有非常大的探究能力,并且在思考的過程中十分專注,所以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的前提。
數學是一門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許多學生往往覺得其中的公式、定理非常枯燥乏味,無法體會數學的魅力,因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率,這種情況一旦出現,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不能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知識。所以要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熱情,首先要讓學生體會數學世界的奧妙,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小實驗,或者利用數學原理所做出的有意思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另一種多姿多彩,而并不是他們印象中枯燥單調的公式和計算,并對數學的世界產生向往,這樣的積極暗示會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再感覺到壓力重重,而把解答題目當成一件有趣的探索真理的事情。其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很多學生數學成績不夠穩定,他們往往把這種不穩定歸結于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天分,思維能力不夠,因而不可能把數學學好,所以常常破罐子破摔,也不再積極追求提升自我的辦法,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糾正這一錯誤的想法,沒有學生天生就比別人笨,缺少的只是努力和正確的方法。傳統的數學教學只注重答案的對錯,學習過程較為生硬,并不在意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不能更為明確地幫助學生找到提升數學水平的正確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認識到這一點,在一些練習和測試中,不要只是看學生最后所得出的答案,而要仔細研究學生的整個思考過程,并且指出學生出錯的地方,對于班級內學生普遍錯誤或者某個學生在同一個地方產生多次錯誤的地方進行講解和指導,幫助學生針對自己薄弱的環節進行強化訓練,從而達到提升整體數學水平的地步。一定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要耐心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推動學生自主探索,一題多解助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就必須讓他們在不依賴教師的情況下學會自主學習,進行自主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放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比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理,給學生布置難度合適的數學任務,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合作進行問題探討,讓學生用自己的能力和與別人共同探討出的方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讓他們在思考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進行數學思維的突破。這種開放式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并且在自主探索中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
另外,數學思維的形成需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完善自身的思維邏輯。所以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提升做題的正確率,還要培養學生養成一題多解的習慣,在解題完畢后,讓學生思考還能不能用別的辦法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被動思考的模式也是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為學生列舉一題多解的實例,讓學生在習慣這種思考模式之后,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三、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數學走入生活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抽象化,整理出一些公式和定理,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擇與實際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感受數學的趣味與魅力,讓數學走進生活,把課堂中的知識生活化,并且在生活中培養學生使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也形成用數學思維思考實際問題的習慣。
總而言之,數學思維的培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申懷,趙武超.“再創造”“發現法”與“啟發式”[J].數學通報,2005(12).
[2]張有德,宋曉平.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若干途徑[J].數學通報,2005(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