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紅
摘要: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是有效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也是中職教師必備的素質。怎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讓學生學得輕松?本文提出,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自己、改變自己,在職教改革中重塑自己,提升教學設計能力。
關鍵詞:中職學校 教學設計 教學創新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是有效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也是中職教師必備的素質。
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環節具體計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預先設計教學程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等的創造性本領。
目前部分中職教師教學設計理念滯后,設計能力較低。怎樣才能使教師提高專業素質,提升教學設計能力,打造高效課堂,讓教與學變得輕松愉悅呢?本文以德育教師為例就該問題進行闡述。
一、中職德育教師教學設計現狀
1.注重知識傳授,忽略培養職業能力等非智力-性因素的設計
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忽略了中職教育突出職業性的特點,仍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傳授知識上,盡可能詳盡地描述教學過程,很少依據專業特點挖掘、創造教材中提升學生相關職業能力的教學點,忽略根據教材內容去設計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層面的教育目標的實施和完成。
2.注重教學內容設計,忽略教學目標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僅僅體現在完成“教學內容”上,而沒有提升到設定并完成“教學目標”的高度?!敖虒W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內涵和層次上有很大差異。如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使學生明確“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僅讓學生獲得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則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僅僅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教學目標才是教學內容的升華,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關鍵和精華。
3.注重課內知識設計,忽略課外知識設計
教師注重對課本知識的研究,缺少對學生未來規劃的思考,不了解社會發展、未來崗位需求,教學設計脫離學生生活;缺少知識整合和拓展教學,使課程單調乏味、容量不夠。這一點最終表現為缺乏與本課有關的學科知識聯系的設計,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內容等相關實踐知識聯系的設計等。如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教師講合理消費觀時,只需讓學生把自己一周的實際消費情況做記錄,進行課堂分析,就可順利引申到社會消費結構。很多教師接受過職業教育新教學理念、技巧和技能的培訓,卻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4.注重現有教案的使用,忽略主動研究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僅僅體現在課前的準備教材,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缺少備學生的環節。如一份德育課教案用來應對不同專業各個教學班,缺乏對教學對象、教學環節、教學環境等影響因素的針對性關注。這種教案只能算是教學準備,將伴隨課堂教學過程結束而終結,甚至會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影響教學效果。
二、影響教學設計水平和實施效果的教師因素
筆者在學校134名教師中采用問卷調查、座談、聽課和教學資料實物查看的方式,從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多媒體運用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60.12%的教師對學習者特征、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能夠經常進行熟練分析,37.88%的教師只是基本能夠進行分析;59.58%的教師能夠根據學情選擇適當的教法、組織教學,40.91%的教師只是基本能夠選擇教法進行教學,只有少數教師不能夠很好地進行教學;對于多媒體的選擇,92.42%的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分析和教學策略選擇多媒體;對于教學評價,25%熟練掌握、50%基本掌握、25%未掌握。
在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和多媒體選擇三個元素上,教師掌握的程度比較樂觀,但對教學評價掌握不夠好,對教學模式和方法掌握不熟練,從而影響了職業教育教學設計水平。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有差異,公眾軟件和辦公軟件的熟練程度比較高,但對于課件制作類常用軟件的掌握情況不夠好,對PPT的設計和使用僅處于較低層次,影響了教學設計實施的效果。
三、依據課標,全方位提升教學設計能力,進行教學創新
1.提高學情分析能力
(1)分析學生的智力因素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從我國人才結構、教育結構和智力結構的對應關系圖中可以看出,教育結構分為:義務教育,高中中職,高職高專,本科,研、博。對應的人才結構分為:普通勞動者,技能型、技術型、下層管理人員,工程師、經濟師,研究型、管理型,具體見下圖。
教育和人才結構都分為五個層次,中職教育對應的學生是最下面的兩個層次,即中職教育對應技能型勞動者。
從教育結構和智力結構上看,職業教育智力結構在60%的人群范圍內,人的智力結構是有差異的,且具有不可逆性。
通過人才結構、教育結構、智力結構的相互關系,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中職學生大部分智力在100分以下,適合從事技術、技能型工作,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智力結構設計教學程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2)分析學生思維模式對教學設計的影響。筆者對學校2013級、2014級2000名學生進行了16PF人格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個體水平差異性很大,多數學生都存在理想信念追求實用、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學習目標不明確、厭學氣氛較濃,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較強,行為規范性差、組織紀律觀念較弱等問題。
從思維模式上看,中職學生屬于形象思維模式,動手能力較強,對理論性的知識接受困難。老師們屬于抽象思維,讀書能力強。兩者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很大,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特點,換位思考,嘗試在教學設計上進行創新,使課堂教學由知識導向型向行為導向型轉化,從而提升中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提高設計教學目標的能力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認真確立、整合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確立多元目標,并體現層次性。
在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兼顧“個性化”目標和在教學活動中生成的非預期目標。如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中,一定要兼顧各組學生差異化的學習水平和能力,既確保教學目標實現,使學生體現自己的價值,又避免對部分學生造成心理傷害。
3.提高創境激趣、營造學習氛圍的能力
創境激趣,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工作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工作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并把學習任務全部置于情境中。教師要設定情境,營造未來工作情境,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學習與對話,陶冶學生的人格。如在法律教學中的模擬法庭上,一枚國徽體現了法律的威嚴與肅穆,一個小小的法槌就可以讓枯燥的法條變得真實、靈動。
4.提高安排教學程序的能力
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恰當組合,以教學目標為主線,根據專業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確定整體的教學思路,制定、完善教學設計。
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導入環節,在汽修實訓車間,要從學生檢修一輛汽車開始;而在會計專業,則從一個違規案例導入;在物流專業,則會由一段野蠻快遞視頻引入新課,從中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引出職業道德標準。
5.提高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因此,選擇對本次教學內容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設計中的核心。明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設計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握合作學習的策略,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綜合運用項目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切實做到雙邊互動、“教”“學”融合,提升課堂實效。
每節課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的,應是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和展示,如模擬法庭既是案例教學法,又是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還包含了探究合作,只有整體運用得當才能塑造完美的德育課堂。
6.提高教后反思的能力
教學具有延續性,課后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環節、學生的動態行為,在反思中“學會教學”,學會如何在學生的“錯誤”中求發展,在教師的“失敗”中尋發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