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吳芍
【摘 要】本文以欽州市城鎮中學德育教育現狀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法對中學德育現狀進行抽樣調查。根據調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分析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基于人本主義理念對中學德育教育提出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城鎮中學 德育教育 人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11-03
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環節,但目前的中學德育教育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研究發現,傳統的中學德育內容、方向與目標已無法滿足社會轉型期中的德育教學要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誠信缺失、非主流文化不斷侵入并阻礙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尊重人、依托人、發展人,讓學生獲得充分公平的發展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不斷完善。學校在教育管理活動中通過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建立、塑造自己的教育特色與優勢,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人本主義理論基礎上,分別設計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采用問卷法對欽州市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第三中學的部分教師與學生進行調查。以此為樣本,試圖從中了解欽州市城鎮中學德育教育現狀。本次調查發放學生問卷 2000 份,回收1770 份,問卷回收率為 88.5%;有效問卷 1723 份,有效率為86.2%;發放教師問卷 100 份,回收 100 份,全部有效。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影響欽州市城鎮中學德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困境,探討加強欽州市中學德育人本化工作的改進策略。
一、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
以欽州市第一中學、欽州市第二中學以及欽州市第三中學的德育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力爭使所選取的樣本可以體現出欽州市中學德育的開展情況以及整體發展水平。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了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
(三)現狀分析
1.德育內容情況分析
“學校對德育的注重程度以及教師對德育的認可度是衡量中學德育工作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教師調查問卷》中有 31.5% 的教師認為學校對中學德育工作重視不夠,7.8% 的教師認為不重視。表明欽州市中學的德育重視程度與廣大德育教師的期望還存在較大差距。如圖 1 所示。
根據 1723 份《學生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欽州市中學德育內容中受重視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勞動、衛生、道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環境保護、心理健康等,分別占 47.3%,39.4%,29.7%,23.6%,17.6%,16.4%,12.7%,詳細如圖 2 所示。
根據 1723 份《學生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欽州市中學德育內容中不受重視的教育內容主要有青春期、心理健康、觀念、公民意識、理想、民主法制等,分別占 47.3%,44.2%,30.9%,19.4%,18.2%,17%,如圖 3 所示。
根據 1723 份《學生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欽州市中學德育需要加強的教育主要有個人修養、文明公約、行為規范、競爭合作、自我保護等,分別占 70.9%,46.1%,44.8%,34.5%,33.3%,如圖 4 所示。
從圖 2、圖 3、圖 4 中可以看出,目前欽州市中學德育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德育教育層面,忽視中學生個人修養、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養,缺乏人本關懷,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正如圖 5 所示,70% 的欽州市中學生認為德育課“和我關聯不大”,課堂上講的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2.德育方法與途徑分析
中學德育應該建立在人的主體性基礎上,如果僅僅一味地將德育作為規范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的枷鎖,進行灌輸、說教、約束,導致原本生動的德育活動變得枯燥乏味,原本內容豐富的德育局限于條條框框之中,那么就會影響中學德育課的效果。在對欽州市中學教師與學生的訪談中發現,長期以來該市中學德育只是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授以及道德原則的灌輸,嚴重忽視了學生知、情、意以及道德實行能力的培養,無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需要”。將復雜的德育教育與生活嚴重割裂開來,對學生必須的學校、家庭、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關心不足,學生只處于被動接受的客體地位,最終造成學生對德育興趣的喪失,甚至是厭惡與反感,而且這種傳統的德育方式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
3.德育評價情況分析
該市在德育評價、考核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缺乏比較完善的體制、考核標準、評價指標,詳見圖 6。學生的德育評價主要是由班主任來完成,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過于集中在對學生成績的考評上,家長和任課教師參與較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知現在許多學校德育評價結果主要由班主任決定,而且與學生的成績有較大關聯。
對中學生的德育評價若僅以分數為主,而忽視其他衡量指標,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在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下,要讓學生在體力、言語、認知、社會性與情感上取得和諧發展,要采用民主公平的教育、評價方法,實現學生素質的綜合、全面發展。
二、原因分析
(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校和家長往往對學生的德育缺乏足夠的關注,未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未能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家長和社會都以升學率來作為判斷學校好壞的直接標準。學校為迎合家長和社會的認可,自然會對學生的成績格外關注,而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重要內容,目前該市大多數學校雖將德育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但內容多以理論為主,缺乏學生的參與度,教授內容淺顯,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等教師都不知道,對學生德育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欽州市中學德育評價主體的單一以及學生自評的缺位也是嚴重忽視學生主體性表現之一。
(二)忽視學生的自我需要
德育課堂的內容多是理論知識,比較乏味,很難滿足現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跟學生的實際需要是完全脫離的。教師課堂講授內容過于理想化,且偏英雄主義,與現代的生活實際偏離較大,學生對課堂教學出現抵觸現象。但目前該市中學德育課的教育內容概括為學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等。學生已不再局限于滿足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學生往往更需要競爭合作、努力奮斗、心理健康、青春期處理、安全防護等方面的知識。然而,目前該市的德育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在這些方面的需求。
(三)缺乏人文關懷的注入
目前的中學教學更多的是為了迎合社會和家長的需要,過于集中在成績考評方面,而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德育教育反而未給予充分的重視。國家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對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度重視技能培養而缺失人文關懷,培養出的多是技能型和經濟型人才,在人文情懷方面缺乏關注。目前中學德育的內容與評價標準更多的表現為應試教育,呈現出較大的功利性。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多是考試能手,對社會成長中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掌握有限,學生會變成極度功利、現實、物質為上的人。德育不能用規范式的條條框框來教育,要注重對學生的關懷,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給學生個體提供足夠的關懷,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三、改進策略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理念
中學的德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要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發展。通過這樣的教學理念,可以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比較合理的思考,使得給學生提供的服務更加人性化。所以為了滿足社會和學生的發展要求,要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
1.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校的唯一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新型教育理念進行人才培養非常必要,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道德主體地位,將學生看成是自身學習與發展的主體,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思想和行為進行合理的指導,以滿足德育教學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2.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的發展就是教師與學校的發展。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和外界公眾聯系的最重要路徑”。“學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培養水平與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的綜合、全面發展。”具體到德育,就是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宗旨,使人為人,實現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3.尊重學生自身需求
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權利,不能對學生進行任何言語攻擊,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增強歸屬感和價值感,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學校也要多組織家長到校和教師進行溝通,讓家長樹立“以生為本”的意識,善于觀察、發現孩子的變化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需求、煩惱與困惑。
(二)探索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管理方法
1.情感教學法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是人們精神發展的核心要素。學生是德育教學的主體,客觀來說,之所以沒有在德育方面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習者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或者接受效果不好。學習者對一種知識的領悟受到很多項因素的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經歷以及對知識的渴望程度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僅僅將關注的目標放在掌握德育知識方面還不夠,需要觀察學生的實際行為是否滿足德育的教學目標要求,觀察學生在自身學習態度方面是否發生一定的轉變。
2.榜樣激勵法
樹立正面典型以促進德育教育。在德育教學中,榜樣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可以對榜樣的行為進行模仿,通過向榜樣學習,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學生在確立學習目標之后,學習的積極性便得到提高,學習效果會更加理想。榜樣激勵法是一種培養學生自覺性,成為提高學生凝聚力、活力以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構建中學德育人文關懷的評價機制
1.確立中學德育人文關懷的評價理念
中學德育評價要和現代德育目標相契合,應采取人性化評價方式。中學德育評價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評價方式逐漸向“人文化范式”轉變。根據學生個性化特征與差異,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培養其自主意識與主體精神,重視個體個性發展的評價。比如對于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可以以“人文化范式”評價模式與“人文關懷”理念為主導考察學生對個人價值的判斷是否正確,學生對社會上榮辱事件的評價是否符合正常的標準,在社會規則和法律規范的遵守方面能否做得比較好。
2.構建中學德育人文關懷的評價機制
(1)評價目標要具有層次性。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中學德育課程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的提高專業課成績,更是致力于培養優秀的多種復合型人才。在構建德育評價機制時摒棄“一刀切”的做法,在充分掌握與全面了解中學生整體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個體的特長與優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層次、分步驟地進行綜合判斷與評價,即樹立“學生有差異,教育無差生”的觀點。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對于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生要多給予支持、關心與鼓勵。
(2)評價標準要具有多樣化。可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在定性評價的基礎上,將德育績效的相關表現量化為相關的指標與數據。教師以及其他德育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采用切實可行的評價方式,比如定期組織開展學習沙龍、撰寫思想匯報與個人總結、聽報告會等,多采用筆試、口試與動手操作的考查形式,然后對中學生的測試報告進行評價分析,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列出等級。而定性分析是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綜合全面考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以便真實、客觀地描述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情況。考查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評判學生面對困難和挑戰的行為表現。既用定量的方式進行判斷,又從定性的角度加以分析,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學生永遠是德育教學的主體,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確立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理念、探索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方法、構建中學德育人文關懷的評價方式,確保教學環節不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造成傷害,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天波.中學德育現狀調查與對策探究[D].魯東大學,2013
[2]王維審,張沛霞.中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背離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8(28)
[3]陳美玲.人本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8)
[4]鄒瑜.優質均衡視域中的學校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12(8)
[5]宋建光.中學以人為本德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6]朱曉留.論中學德育中的人文關懷[D].蘇州大學,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師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民族地區特崗教師文化適應性及專業成長機制研究》(2014JS036);廣西高校科研項目課題《民族地區特崗教師文化適應性及職業認同研究》(KY2015LX53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 鵬(1985— ),男,漢族,山東汶上人,講師,欽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教育管理;葛 磊(1987— ),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助理講師,欽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吳 芍(1977— ),男,漢族,廣西欽州人,助理講師,欽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