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君 黃明娣
【摘 要】情感體驗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認可和學習,它與當下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改精神遙相呼應,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主要從情感體驗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效性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 情感體驗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36-02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課改對公民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作為培養學生國家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眾參與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應如何改變原有注重應試的平面化教學培養狀態,采用什么更好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適應他們未來發展的需要,成為當前提高思想政治課育人實效性的重要研究課題。情感體驗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正好與新課改精神完美吻合,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情感體驗教學的含義
情感體驗教學是指學生親歷參與教師創設的或虛擬或真實的教學情境或實踐活動,從而產生并獲得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不等同于情感教學,也區別于體驗教學。首先,它是體驗教學的下位概念,其外延更狹隘。其次,它不同于一般的體驗教學,情感是貫穿其始終的一條主線,它從主體已有的情感和先在的經驗出發去體驗生命的真諦,最后又回歸到情感的升華。升華后的情感并不是純粹的“感性情感”,而是對生命情致與價值意義有著切身感悟的“意義情感”,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最后,它以體驗創設情境或實際情境為媒介,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方法,力求在師生雙向互動交流中,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辯證統一。
二、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情感體驗教學的運用策略
(一)課堂多元互動的情感體驗教學
1.課堂情感體驗教學的一般程序。首先是情境創設,必須先進行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為了使學生產生體驗的欲望和需求,教師設計的情境要盡可能具有針對性和隱藏性。其次是情感體驗,指教師帶領學生親歷情境活動,并引領感悟。這一環節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體驗的途徑和方法,并結合巧妙的設問,啟發誘導學生。最后是反饋總結,指讓學生進行反饋交流,教師做最后的總結歸納。教師可以組織討論、辯論來讓學生分享體驗感悟的成果,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體驗中思維的亮點和做好恰當的總結,進一步引導學生向更深層面進行反思,產生高境界的體驗感悟。
2.課堂情感體驗教學的具體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難以實現事事都如臨其境,需要教師藝術性地創設某種仿真情境,或借助相關教學工具或媒介。
(1)角色扮演。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根據某一情節,扮演各種相應的角色,或根據教材內容,編制課本劇,進行表演。通過角色的體驗,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思考選擇、辨別導行,有助于將感性認識進一步向理性認識升華。例如,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民主選舉”一課中就可以借助選班長這一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四種選舉方式的優缺點,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增強國家認同感,這要比直接理論灌輸更有說服力。
(2)討論和辯論。課堂中恰當運用討論、辯論等對話式情境可幫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動口、動手、動腦并獲得情感體驗,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必修一《經濟生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中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如何看待‘打包這一現象,勤儉節約是不是過時了?”,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切身理性地感受到“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一種精神財富,永不過時,任何時候都應發揚光大。”
(3)語言感染。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文本朗讀或文本閱讀,或教師借助有感染性、啟發性的語言,來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體驗”,使之變為真實、現實的體驗。例如,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一課中帶領學生朗讀“假如有一天我成為了一名公職人員,我將努力做到依法行政,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學生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公職人員,將國家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升華到更高的境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4)多媒體演示。運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設貼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因為借助影像視頻更容易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感官,多種感官的調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眼球,而且這種多感官的調動帶給學生的體驗會更形象深刻,使學生獲得如見其人、身臨其境的藝術享受,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激發學生的情感,打動學生的心靈。例如,在必修三《文化生活》“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課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中國三大名樓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慧眼識名樓;展示全國各地的美食圖片讓學生說美食產地;還可邀請男女學生代表聽音樂,辨別是哪個民族的舞蹈,然后師生隨著音樂一起翩翩起舞,領略民族風情。該課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幫助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各方位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課外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情感體驗
由于課堂中的情境創設具有時間、空間上的局限,而且很大程度上都帶有虛擬性,如果能讓學生走向社會實踐的大課堂,深入生活、身體力行,學生的體驗感受會更加深刻和真實,更有利于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1.實地參觀考察。陶行知主張“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社會大課堂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通過實地參觀考察,有利于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這種認識要遠比課堂傳授更深刻、更真實。比如周末可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革命紀念館、博物館、人民法院、監獄、農村、工廠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基地。
2.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實踐服務指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是為班級、學校、家庭、社區服務。如開展“學校環境綠色天使”活動,“手拉手,心連心”為社區孤殘老人志愿服務,使學生從中體驗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重公益、同情和尊重他人之心及無私奉獻的精神。
3.勞動體驗活動。在日本很注重對中小學定期進行勞動體驗活動,以培養學生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品格和生存能力,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我們不妨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做一些大膽的嘗試:在爭取本地行政、農業等部門的支持下,利用暑假期間以班級或學校為單位組織到附近的農村體驗勞動活動,讓大家在田間種植莊稼或蔬菜水果,然后大家一起收獲果實,品嘗自己親手種的成果,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勞動中充分感受到勞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這種勞動體驗活動既是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實地培訓,又是培養勞動態度、勞動情感的教育教學過程,可以說一舉多得,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性,還需各方面專家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總之,不管從課堂還是課外實施情感體驗教學都必須抓住最重要的一點,即把情感作為貫穿其始終的一條主線,從主體已有的情感和現在的經驗出發去體驗生命的真諦,最后又回歸到情感的升華。升華后的情感并不是純粹的“感性情感”,而是對生命情致與價值意義有著切身感悟的“意義情感”,這也就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當然,要真正提高情感體驗教學的實效性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時問題、師資問題、長效性問題,但毋庸置疑,情感體驗教學作為一種與新課改精神相吻合的新教學策略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和可行性,還望志同道合者今后在教學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張志紅.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5(12)
[3]金文斌.高中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初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2016年度贛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基金項目YCX16A008
【作者簡介】楊億君(1991— ),女,江西贛州人,2015級贛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黃明娣(1963— ),女,贛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人學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