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明有效性提問的概念界定,分析教師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因提問隨意性導致課堂提問有效性低、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提出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課堂提問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118-02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運用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與學生進行知識交流溝通最直接的形式之一,教師提問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質量。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巧妙有效的提問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興趣。而教師提問不當會直接導致課堂效率降低,教學成果受到影響。筆者針對中職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現狀,探討通過課堂的有效提問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的辦法。
一、有效性提問的概念界定
(一)“提問”的定義和作用。《現代漢語詞典》將“提問”解釋為:“提出問題來問(多指教師對學生的發問)。”提問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提問就是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對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提示,使學生有所感觸,思考得出答案的過程。
(二)“有效”的概念界定。《現代漢語詞典》對“有效”的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教學中的“有效”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和發展。
(三)“有效性”的內涵。提問的有效性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有效的問題,即教師設計的問題本身需要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則是有效的提問方式和有效的提問內容。無論是提問的方式或者是題目內容本身,同時都應該具有合理有效性,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課堂有效提問。
二、中職語文課堂提問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培養目標定位的偏失。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相較其他專業課而言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學校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多以專業課為主,這無形中忽視了語文基礎課的重要性,間接導致了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缺乏積極性。
(二)中職學生文化底子薄、缺乏自信。中職學校學生大多都是經過中考后成績偏低且沒能考上高中的學生,大多數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缺乏自信、畏懼考試等。這些學生在思考問題和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定位時都存在一定的偏頗,學業上對自己要求不高,這直接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
(三)學校教師提問隨意性強。在中職語文課堂上,老師課前準備的提問預設效果欠佳,大多數的提問屬于低效提問或無效提問,經常出現學生答不出來、答非所問或老師自問自答等情況。當出現這類情況時,教師往往把原因歸為學生的智力不夠或學生的語文素質不高,卻忽略了自己提的問題是否具有有效性。
三、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一)合理有效地設計問題。課前進行精心預設,提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設計問題時,應從幾個不同的方面著手。
1.設計問題要有梯度。教師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在知識水平掌握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為基礎,對問題的類型、問題的難易度和層次性等做充分的預設。問題本身的認知水平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為了避免問題出現無效性,不應設置過多的問題,盡量“少而精”。教師除了檢測學生已知的知識之外,更多的是要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在設計問題類型的搭配比例上,應該適量地減少記憶型問題,同時增加開放型問題的比例值,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能帶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問題設置上,要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提問方式多元化。不同的提問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要結合具體問題不斷變換提問的方式,選用靈活多樣的提問方式進行提問,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提高提問的效率。
1.循序漸進提問。在給學生講解知識點的時候不能一籮筐地把問題全部拋給學生,要逐步推進,把大問題、重難點問題拆成幾個小問題,然后一一擊破。比如教學生文言文的時候,可以先問學生與問題相關的原文在哪里?接著問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筆者上《桃花源記》時,先問同學們“哪些句子描寫了桃花源里的生活環境?”然后接著問“通過這些生活描寫可以得知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作者在當時的背景下寫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通過一步步提問,一環扣一環,學生就了解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以桃花源的“安寧和睦”來諷刺當時社會的“動亂與腐敗”。
2.抓住時機提問。教師應當準確地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時機,恰當的提問時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在導入新課、教學重難點、課堂氣氛低迷、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提問,還可以在學生思維模糊和產生倦怠心理時、學生竊竊私語時提問,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狀態來選擇提問的最佳時機。比如,在剛開始進入教學時,學生的注意力較分散,還未投入到課堂中,思維處于不活躍的狀態,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通過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一些簡單的知識型問題,喚醒學生的記憶。當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活躍時,教師可以提一些創造性、開放性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在關鍵處提問。教師教學的關鍵在于抓住關鍵問題并能取得突破。教師在講課時要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點,關鍵點和重點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核心,解決了關鍵問題,學生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講重難點時,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有敏銳的判斷能力。教師的提問是不能隨意的,一定要在學生有所關注,有所思考時再提出來,把握一個關鍵點,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好的啟發。
4.開放性提問。教師的提問要具有思維性和開放性,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不能局限他們的思維。提問這種類型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回答,任意發揮,在提高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耐心候答,留給學生恰當的思考時間。很多教師通常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就立刻讓學生回答問題,并期待學生能夠回答出正確的答案。若學生答不出來或稍作停頓,教師就會顯得沒有耐心,不等學生思考就直接給出答案或主動替學生回答,把學生往自己預設好的答案上引。這種急于求成的表現不僅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利于幫助他們思考,而且降低了他們的積極性。教師應在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課堂的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恰當及時的評價與反饋。課堂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及時有效的評價能讓師生在交流和傳遞信息過程中產生積極的作用。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及時準確地作出相應的反饋能夠使學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回答與行為是否正確、是否充分恰當。從而幫助他們調整和獲得控制他們未來行為的尺度。當學生做了正確的事時,要隨時隨地予以表揚;當學生做了錯誤的事時,要盡可能快地給予糾正。反饋與學生的行為在時間和地點上聯系得越快、越近,則會越有效。明確的反饋能為學生揚長避短提供實實在在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茍晨輝.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
[2]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
[3]李志厚.通過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J].教育導刊,2004(9)
[4]葉雪茹.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2011
[5]張麗.試論有效課堂提問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作者簡介】黃炎炎,女,廣西南寧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課程與教學論原理。指導老師:路海萍,女,教授,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專業指導方向為職業教育和教育心理。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