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嵐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新課程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實施有效教學是關鍵一環(huán)。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狀況,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備課;課堂;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新課程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實施有效教學是關鍵一環(huán)。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全面了解學生狀況,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眼睛里有學生,做到教學設計從學生出發(fā)
數學教學是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的師生互動過程,其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者,教師僅是引導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往往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未能真正用學生的眼光思考、設計教學,造成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脫節(jié)、斷層,導致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
二、胸中有教材,發(fā)揮教材最大作用
在我們試圖落實課標教學理念,關注數學教學不同層面,做著數學課堂教學的“加法”同時,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好“減法”,才能使我們所做的“加法”不打折扣,使數學課堂更加凝練有效?下面這個不太起眼的鏡頭,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案例:三年級上冊《搭配》一課,“探究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
1.小組活動
師:(出示圖片)林林有3件上衣和2條褲子,猜一猜,她可以搭配出有幾種穿法?
(學生幾乎不假思索,紛紛說出有6種搭配方法。)
師:到底是哪幾種呢?讓我們拿出信封里的圖片來擺一擺吧!
(學生四人小組活動)
2.交流反饋
師:好,現(xiàn)在來說說你們組一共搭配出了幾種穿法?你們是怎樣搭配的?
(學生在投影片上用圖片演示搭配過程)
……
思考:粗看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似乎并沒有多大不妥,教師采用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圖片的方式來經歷搭配的過程,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做了一次“加法”,意在建立更深的表象。然而如果深究下去,以全局的眼光看待三年級這節(jié)搭配課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學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問題了,二年級的數學廣角里同樣有這個內容,那么同層次的動手操作,還有沒有必要放到這節(jié)課上呢?
筆者覺得,盡管搭配這節(jié)課在二、三年級都安排了,但教材編排的意圖顯然是有層次性的,二年級重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則將重點放在探索搭配中存在的規(guī)律,建立“幾個幾”的表象,即簡單的乘法原理,課上學生馬上說出有6種搭配方法,更證實了他們具備一定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再讓他們重溫動手拼擺環(huán)節(jié),無異于走回頭路。
對此,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改動:刪去動手拼配環(huán)節(jié),改成“你能想個辦法簡單地表示一下這6種穿法嗎。”學生有的可能用數字對衣服進行編號:14、15;24、25;34、35,有的學生可能用不同圖形代表上衣和褲子進行連線……學生可以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簡潔明了,與原來設計相比,這樣既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又滲透了符號的思想,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層次。
三、腦子里有課堂,精講多練節(jié)奏強
教師敢于展示真實的課堂是新課程理念的可喜進步,而課堂中直面學生的錯誤、暴露學生的思維本身無可厚非,一則可刺激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改正,二則可提醒教師自己調整教學方案,但是隨時隨地都可展示錯誤?這就需要教師要存精細的態(tài)度設計教學。
案例: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
這堂課是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的重點是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算理,而計算的正確率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因此,該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正確率,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從學生作業(yè)中選取計算錯誤的作業(yè)進行投影、講評、指名說錯因、改正,這樣的過程反復了好幾次。
一堂課下來,小學生便在不斷地“挑刺”和“改正”中度過,以致于后半節(jié)課有幾個學生一看到教師走過來便緊張,直擔心自己做錯了會被“公示”。
思考:看到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讓聽課的教師都為之“心驚肉跳”——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有嗎?對學習還會有興趣嗎?由此我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設計該如何有一個精細化的態(tài)度。
四、思想上有應變,動態(tài)生成因勢利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投入,數學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課堂數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相互探討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思維的流動不是一味由教師流向學生,而是師生相互碰撞,師生相互接納,生生互相接納的過程。在這樣的數學氛圍中,在課堂上隨時可能會發(fā)生一些事先沒有預料的“意外事故”。比如:
案例:教學《5以內的加法》
一教師準備了幾個三角形和圓教具去上課,進入教室后,意外地發(fā)現(xiàn)第一節(jié)語文課的板書還完好無損地保留著(黑板上有十來個認讀生字,上節(jié)課拖課學生還沒來得及擦,再讓學生準備學具時間也不容許)。于是靈機一動,何不用語文課的板書來教數學呢?于是拿起黑板擦對語文課板書。
進行了修整(黑板上剩下幾個生字,這樣排列)
○ ○ ○ ○
○
師:這些字,你們都認得啦!
生:對呀!(學生自豪地回答)
師:那,就來讀讀看吧。
(學生高興地齊讀黑板上的字。)
師:真不錯,黑板上有幾個生字,知道嗎?
生:5個,5個……(學生紛紛回答)
師:那誰是算出來的,教教大家吧!
學生回答的結果有:2+3=5,3+2=5,1+4=5,2+1+2=5,
3+1+1=5。
(學生的情緒高昂,思維活躍而愉悅出乎教師的意料)
思考:這節(jié)課,改變了教者原先的教學設計,教師臨時選用語文課的板書作為教具,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閑聊”之中學會了數學加法,從而活躍了思維,開拓了思維的空間,教學效果超出了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