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馨
【摘要】在當今知識服務于社會發展的環境下,素質教育越來越得到高度重視,教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相關教育部門通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的方式來更好的踐行以“育人”為目標的教學理念。本文主要對以“育人”為目標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進行相關淺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育人 中小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01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也越來越能夠意識到“育人”不僅僅是要授人文化理論,更要注意的是培養出德、智、體、美等綜合能力健全的人才。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教育部門逐漸對中小學課程改革進行摸索,以尋找出一條最適合“育人”的途徑。
1.以“育人”為目標的中小學課程改革
1.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校由于學校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限制,而在授課的內容上較為單調,學生只能學到主要的考試學科,例如:語文、數學、政治、歷史、英語。而對于不需要考試的科目,如: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學校就不會給予過多關注,這樣導致學生不能挖掘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不能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增設一些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知自我,發現興趣和愛好,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和變現能力。例如:學校可以在每周的最后一節設置一些公開課,其中包括都中有趣的課程,任學生自我挑選,從而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1.2安排適量的課時
合理的課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過去的傳統教育,把中小學生壓制在大量的題海當中,使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不僅對所需內容進行完好掌握,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越來越被動,逐漸失去主動權,喪失學習興趣。為此,學校要根據教育部門的有關規定,對學生的課時進行合理的安排。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部門可以根據科學的探究,根據學生對文化課和素質拓展課中的各個學科的偏愛程度,給予合理的課時安排,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的維持在一種活躍積極的狀態中。例如:如果在學生的素質拓展課中,學生對于美術和微機的喜歡程度大于體育和音樂,那么學校在制定課時安排時,就可以稍有調整,從而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實現更好的教學成果。
1.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當今社會,文化知識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學生只指導學習,而無法掌握,無法應用,那么這就會導致教學流程的不順暢,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會導致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獲取的知識量逐漸增多,學生卻只及概念而無法真正將精髓消化。為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且對與提高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的去給予安排,通過具體的教學手段,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補充和完善。
2.以“育人”為目標的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積極意義
2.1增效減負
以“育人”為目標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可以通過精簡高效的方式,將課程的安排做細做精,學生不僅僅可以擺脫題海中嚴重的學習壓力,而且還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保證靈活和精神愉悅,從而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
2.2提高學習興趣
在課程的安排上,如果不能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課程未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對所學內容失去興趣。如果教育部門能夠在課程的安排上給予合理的優化,學生們就會在學習豐富多樣的知識當中發掘更多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2.3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
通過不斷豐富的文化課,學生可以在多種學科相互交融的環境中,對知識的學與做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智商、情商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激發和鍛煉,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綜合性的復合型人才,為了培養出實踐與理論能有效結合的專業性人才,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共同發展的優秀人才,教育部門對中小學教育進行改革,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學科內容、安排適量的課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將素質教育列為重點的方式來為中小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和完善自己的機會,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調整和適應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去踐行這個目標,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瑋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4,5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