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峰
【摘要】本文根據高職學生學習成長特點,結合需求層次理論,工作細化,將學生分成A、B、C、D四個類型,并提煉不同類型學生需求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創新的方案。
【關鍵詞】需求理論 高職學生 引導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86-01
前言
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本文根據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結合需求層次理論,工作細化,明確提出將學生分為A、B、C、D等四類,進行分類引導。
1.高職學生分類分析
1)A類學生:學習成績較好,屬于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一類。這一類高職學生缺乏對社會形勢的正確認識,對工作期望較高,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標準和要求,許多用人單位不愿意錄用,從而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2)B類學生:學習成績一般,擁有其它特長,并且個別學生動手能力特別好,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執行力,大部分班干部、學生干部屬于這一類,他們渴望得到認同,希望在學校能學習到除學習以外的其它能力。
3)C類學生:學習成績一般,沒有其它特長,心理素質不強,普遍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屬于歸屬需要這一類。經常出現失落感和挫折感,對自己缺乏應有的自信,導致錯失一些機會和挑戰。
4)D類學生:普遍學習目標不明確,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學習困難也相對較大,有較大的網癮,或者是根本不想學習,沒有形成明確的世界觀,缺乏對潛質和價值的追求,缺乏競爭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
2.高職學生分類引導創新
1)加強就業教育、強化專業認知,營造良好學風
對于A類學生,不應僅局限于書本,應以專業教育為先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校內外各種媒體,收集信息,加強輿論宣傳,加強就業教育,轉變學生對就業的不正確觀念。通過聘請企業專家做職業規劃,帶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參觀,讓學生到企業去提前頂崗實習,了解到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讓這一類學生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清楚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確定學習方向。
2)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建設力度
對于B類學生,要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建設力度。良好的管理氛圍,既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信任、關心和愛護,又能起潛移默化的感染的作用。為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引導學生提高與培養能力,并把有助于專業能力提高的相關內容滲透到日常教育當中,開展能夠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為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制定素質拓展計劃。
3)加強勵志教育、榜樣教育
對于C類學生,他們普遍自信心不強,許多學生覺得自己生存的環境壓力非常大,未來畢業后不知道方向,對自己將來的命運憂心忡忡,卻又缺乏明確志向,這一類學生占學生總比較多。應該對這一類學生加強勵志教育、榜樣教育。榜樣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新生開學時,可以請優秀畢業生來做相關講座,大二可請企業專家來做職業規劃,大三時,可讓學生提前頂崗實習,通過企業對學生的認可,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加強對社會的認同感。
4)加強溝通,貼心引導,一對一幫扶
對于D類學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問題學生。第一,轉變觀念。要正確認識“問題學生”也可以轉換為優秀學生,一些學生可能學習不好,但是動手能力及社交、人際關系較好。第二,加強溝通,加強與學生、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重視家長在“問題學生”轉化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鏈條中最初和最基礎的教育形式,具有啟蒙性、導向性和直接性等特點。第三,做好結對幫扶工作,把問題學生規劃到教師、輔導員上,做好一對一幫扶工作。把“問題學生”的轉化養成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為全校的希望工程來抓。落實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干部與“問題學生”結對幫扶,對重點“問題學生”組成幫教小組進行幫教。
結束語
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突飛猛進,對學生的引導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我們應以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緊緊圍繞高職生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在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注意學生的特點,根據各類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辦學生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薛超.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現代教育,2012年第5期
[2]張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高職高專教學中的應用,祖國:教育版,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