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娜
【摘要】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小學音樂教學以聽覺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體態律動的引導和訓練,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感受音樂的節奏、音調、情緒,提高音樂的欣賞能力和對音樂情感的感受能力。
【關鍵詞】體態律動 小學音樂教育 音樂節奏 音調 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06-02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中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節奏感受力,好動,模仿力強,是學習音樂的黃金時期。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帶動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主動性,感受音樂中的節奏、旋律以及所傳達的情感,不斷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體態律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引導小學生通過各種身體語言,不斷體驗、參與并實踐音樂。體態律動教學要求音樂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對韻律的感受,將這種感受從一種簡單運動轉化為一種復雜運動,由二肢體運動轉化為內心活動。這些動作可以搖擺、轉動、踏步、指揮等,也可以是走、跳、蹦等,音樂與身體律動對于直觀感受音樂的節奏、情感等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體態律動中,讓小學生感受音樂節奏
音樂的重要部分就是節奏,不同音樂節奏往往能傳達不同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體態律動來感受不同的音樂節奏。
如表現《勤快人和懶惰人》,這首歌曲分兩段,第一段是對勤快人生活的音樂表現,勤快人在廚房炒菜、煮飯、蒸饅頭,第二段則是一個懶惰人的生活,他不炒菜、不煮飯、不蒸饅頭,而是在廚房睡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這兩個人的形象來調整音樂節奏,教師使用鋼琴來表現音樂節奏,而學生根據節奏來表現這些動作。
二、在體態律動中,感受音樂的音調
音樂情感的傳達需要音樂的音調及節奏相結合,這兩者是密切聯系的。音樂音調的表現,可以通過肌肉活動來完成。
如d-d音階的學習,就可以通過身體的高矮與音高結合加深印象。do音可以讓學生蹲下,re音則可以用雙手摸膝蓋表示,mi音就坐在座位上,fa音則雙手插腰,sol音則雙手放在肩膀上,la音則雙手放在頭上,ti音則可以將雙手舉高來表示,do?蒺音就可以站在小凳上。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小學生加深了對音調的認識。身體在行走時的高低位也可以來表示音調的高低,高音區就直立行走,中音區可以半蹲著走路,而低音區則蹲下走路。
三、體態律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律動教學中,伏特加通過引導或者啟發的作用,讓學生根據各自的情感體能去欣賞音樂。學生在體態律動中感受音樂的旋律進而感受旋律中所傳達的音樂情緒,在動作的交流中,理解音樂、感受音樂。
四、通過律動教學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音樂思維可以通過即興活動不斷得到發展,即興表演是對學生樂感、音樂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好表現。
如《玩具兵進行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在聽到音樂的時候,即興的進行表演,學生將自己變成各種喜愛的玩具或者造型。音樂聲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理解音樂中各種形態的玩偶,通過扮演將這些形態、性格、氣質各異的玩具兵表現出來。在音樂的變化中,理解玩具兵,并通過姿態的變換、律動的調整表現出來,這種即興的表演既有童趣,又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即興的律動更有效的表現了音樂。
五、體態律動教學中,學生要有良好的課堂習慣
體態律動教學由于其豐富性以及活動性,因此在氛圍上較為輕松,因此要避免學生在體態律動教學的組織中過于放松,混亂課堂紀律。教師要督促學生在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習慣,如:可以讓學生形成各自的活動空間,在教學中,在自己的空間內進行動作,或者在律動中按照固定的隊列進行模仿或者自己即興表演,或者直接在原地通過身體的各種站立、下蹲、坐下等姿勢隨著單調的變化進行律動。
六、總結
體態律動教學使音樂教學課不再是單純的聽覺活動,而是讓學生通過各種身體動作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掌握音樂的節奏、音調,從中欣賞音樂、表現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有效的組織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條理的動起來,投入到音樂中,把音樂轉化為動作、聲音,使音樂的節奏、音調、感情能夠和學生的律動融合,讓學生在音樂中更加投入,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音樂的學習、理解、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華蕾. 讓孩子們真正“動”起來——淺談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 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2,05:40-42.
[2]王玲玲.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 學周刊,2014,05:215.
[3]朱峰.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 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