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所謂“分層次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將所有學生分組。實施分層教學法的教師可以針對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設定不同的教學要求,按照不同內容的教學方案,實施教學培養,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受益匪淺。
【關鍵詞】初中數學 分層次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23-02
引言
英國教育家布魯莫指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既能照顧個體差別,又能促進集體進步的教學策略”。傳統的教學結構顯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到底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差異又能促進集體的發展呢?改革教育事業首先應當實踐分層教學方法,嘗試更多的教學創新。
一、分層次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
截止目前,國內仍然處于應試教育模式中,大多數初中對自身的教學特色關注不夠,將重點全部集中于中考的升學率。然而中學教學不應該僅針對升學的學生,應當將教學福利擴大到全體學生。教育的任務之一是避免學生朝單一方向發展,探尋以更生動的方式讓學生接收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改革傳統應試教育,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需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個性,推廣特色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有特色的人才。
2.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課程成績來判斷學生間智力的差異,但是對于非智力上的差異卻不易察覺。為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非智力特性,包括:興趣、情感和品德等方面的差異。充分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做到有目的的培養。例如,對于智力較高,其余非智力素質也很優秀的學生,應當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完成像自主學習中拓展提高之類的題目,這樣可以拓寬這類學生的知識廣度,引導他們接觸更為深入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而對于一些成績不是很好其他素質能力也不突出的學生,則應當采取補缺措施,針對性的彌補他們的不足之處,讓他們完成基礎知識,并盡可能的完成開放性題目。
二、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學生分組
進行分層教學的第一步是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的目的是更好地根據各組能力進行教學,分組的依據是個體的知識基礎能力、頭腦思維水平和心理素質因素等。教師可經過充分調查后,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組,其中A組的教學基礎是課程基本要求,B組按照稍高于課程要求的方案進行教學,C組學生多數具有充分的突出能力教學層次要高于課程很多。同時注意,對學生的分組方式不是固定的,需要隨時根據個體學習狀況進行動態調整。
2.分層次的備課
分層次教學的前提是進行分層次備課。作為數學教師首先應當對所有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深入了解,對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方法理解透徹,精心準備教案。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和重點,分章節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把握教學的起始點。分別從三組學生的特點入手,仔細設計安排每一個教學課時,制定出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目標。制定目標既有助于學生把握自己的學習目標,還能夠將壓力和鼓勵相結合促進學生進步。在完成每一個目標后,學生的能夠體會到自我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3.分層次的授課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次教學法的主要內容是進行分層次授課。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教師對授課的內容和起點進行把握,合理做好課程知識的銜接,對教學的坡度進行巧妙化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學生為對象,教師為輔導,教學手段以訓練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數學中感受分層次帶來的好處。另外在授課同時進行有針對的指導,指導內容因人而異,充分突出因材施教的本質,引導個體朝著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發展。
4.分層次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時候,教師不能進行粗糙的“一刀切”,這樣不但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還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背離了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對學生的學習生涯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為此,教學評價時,切記要按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區別分析,既要有客觀積極的評價,又要有主動期望性的評價。在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熟悉所有的課程教學內容,使所有學生都能跟進學習進度。保證他們學習的信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逐漸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麗華.初中數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與措施[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1(1).
[2]盧敏玲.課堂學習研究:如何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