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名麗
摘 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宗旨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的靈魂,建構人的精神世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人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需要人文關懷,人文教育熱潮呼喚人文關懷,當前大學生思想問題多發,渴望人文關懷,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對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目的同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文關懷,主要是對人自身和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關懷、探索和解答,就是要體現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把人作為一切理論和實踐的主體和目標,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二者之間有一定區別,但二者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目標的一致性、對象的相同性、手段的關愛性、相互的促進性。二者的密切聯系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人文關懷,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客觀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的內在要求。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融合,既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潮流,又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實踐性。
二、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應用現狀分析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理念,缺少“以人為本”的理念;價值目標是培養工具的人,而非全面自由發展的人;教育內容上只注重知識灌輸,忽視情感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單向傳遞,忽略雙向交流。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高校為了加快人文關懷理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人文關懷思想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并過分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等現象。本文力求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涵和必要性作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以期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啟發。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施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
(一)堅持以理服人的疏導教育與主動式自我教育并重
一是做好以理服人的疏導教育。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指循循善誘,引路導向,讓大學生暢所欲言,然后幫助他們分清是非,得出正確結論。疏導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關懷的全部過程,特別是在受教育者遭受挫折、內心矛盾沖突尖銳、情緒激動的特殊情況下,更有明顯效果。二是做好主動式的自我教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自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這里的“不教育”是指沒有教育者參與的條件下,受教育者能夠按社會規范和集體要求實現自覺自主的活動。接受一定程序的教育后,受教育者能主動地、自覺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克服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理想的目標。它主要表現為自覺地調控自己的行為舉止,自覺地明辨別是非善惡,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影響,進行自身道德修養,使自身思想、行為向著良好的方面發展,促進自我的不斷完善發展。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研究
針對新時代黨和政府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從大學生的“主體觀念”、“平等意識”、“心理疏導”、“服務理念”等四個方面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人文關懷的對策進行研究,以期待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提高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學生有效參與機制。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人手,主動關心學生發展,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始終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和各種需求,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平等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強與大學生的平等交流,建構師生和諧互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追求師生主體間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使師生真正達到心與心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和學生會成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體,他們間相互影響、相互學習,這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在交流中,要充分關注每個學生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價值、等精神的取向方面;包容個性;要改變過去一味說教、灌輸的方式,采用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方法,讓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獲取信息。通過平等交流、民主討論的方式,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使廣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角。
3.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建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重視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心理感受和需求,特別是心理問題。不可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解決,必須注重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把思想教育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大學生既面臨著各種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如何面對挫折,適應環境變化,調整不健康情緒,協調人際關系、正確評估自己,都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事情。事實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感到困惑和迷惘,經常受到焦慮、抑郁等不健康情緒的影響,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心理障礙,針對大學生易發生的心理問題,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服務,開設心理輔導討論或心理咨詢熱線、創造傾訴溝通的機會,探索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以此培育大學生的心理放松與自我調節,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態,培養其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與關愛心靈、珍視生命的品質,并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4.增強服務意識。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是否滿足大學生需要、大學生滿意不滿意為原則。關心學生、服務學生,善于抓住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開展工作,在竭誠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服務過程中有效地進行教育引導。譬如,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加強對學生創業就業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斷提高創業素質和就業技能;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幫助和扶持,真正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到學生解決問題,積極爭取社會資助,提供勤工助學就業崗位信息。
四、結論
本文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人文關懷的基本內涵和理論依據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且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人文關懷的現狀分析和總結,得出大學生思想政治人文關懷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對策,目的在于發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新視角、新內涵,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徐金超.人文關懷: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湖北社會科學,2009(8).
[2]武玲娟.論以“人文關懷”為主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隴東學院學報,2008(4).
[3]趙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探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2).
[4]石曉雪.人文關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著力點[J].中國成人教育,2011(1).
[5]劉保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
[6]劉景龍.增強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