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若銀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立足于生活實踐,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包括語言表達、文字寫作等能力,豐富生活、結交朋友、表達感情,從整體上提高自身素養、思想與情懷。因此,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語文學習,都應采取綜合性策略,以滿足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主要側重于語文教學的選題策略與實踐策略兩大內容的設計,以期為小學兒童創造多元化的綜合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學習策略
語文本身便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教材涉獵各領域的知識內容,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必然要從整體出發,既要掌握理論知識,又要重視與實踐以及其他學科的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小學兒童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完善自我,運用知識武裝自己,成為擁有全面綜合素養又不失鮮明個性的新時期小學生。
一、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選題策略
1.延伸教材,豐富選題
課前導入:結合課文內容,導入與之有密切聯系的資料和素材,或設計懸念或進行鋪墊,其最終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帶進本堂課的課文內容中。筆者在《一片樹葉》的教學中,事先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自行收集一片樹葉,沒有大小、類型、顏色等任何限制。課堂伊始,筆者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樹葉,并與周圍的學生互相交換,觀察不同樹葉的不同特點,短暫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文拓展:許多課文盡管篇幅短、文字簡練,但其中卻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供教師挖掘,文章結束了,可情節的延續還在,文章的思想也值得深入探究。就像《元宵節》這篇課文,筆者不僅讓學生講述和家人團聚一堂的場景,還啟發學生想象,假如無法在元宵節與父母團圓,會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課后延伸:由于篇幅所限,課文的背景、對話等描寫一定是有取舍的,不可能把所有與課文主人公有關的事物全部寫進來,所以這就留給教師延伸、填充課文內容的空間。比如筆者在講《小馬過河》一課時,對小馬媽媽、老牛、松鼠的對話進行了擴展,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扮演這些角色,會怎么勸小馬不要過河?如果你是小馬,你又會怎么說服媽媽相信自己能夠順利、安全地過河?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豐富了生活知識、安全常識。
2.緊扣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
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早已不局限于課堂,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將語文知識融入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增長學生見識,拓展學生知識面,更要鼓勵小學生關心身邊的人與事,用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熱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加強愛國主義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筆者所在學校曾經以“同一片天空”為主題舉辦了為貧困山區兒童獻愛心活動,結合活動內容,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繪畫、寫作、板報等方式獻出自己的愛心,無形中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尤其是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挖掘多方教學資源,深化選題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的設計均是圍繞某個專題來整合課文內容,這便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提供了有利條件。針對教材的單元主題,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挖掘與之相契合的教學資源,從各個角度來啟發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思索,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將零散的知識排列成序,從中發現課文的學習規律。比如在“夢想”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我的夢想”這一選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夢想,繼而對《小魚的夢》《想飛的烏龜》等課文中蘊藏的思想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實踐策略
1.游戲式的學習策略
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做游戲,游戲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游戲中開發智力、拓展思維、提高應變能力、放松身心、獲得快樂。基于游戲活動的語文學習,需要教師來把握游戲項目,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游戲主題,同時又要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游戲中有所獲益。筆者認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更適用于游戲式的學習方式,而且低年級語文主要以認字識字為主,教師可以把猜字謎、編兒歌等游戲活動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語文課堂上獲得知識。
2.多媒體學習策略
數字時代,多媒體已經成為最為高效的語文教學方式之一,
Authorware、PPT等課件豐富了課堂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圖像、視頻中獲得對知識的全新感受,不僅能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更加快了內化知識的速度。筆者在講《冬天是個魔術師》這篇課文時,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不同地區、城市冬季的美麗景色,然后又借鑒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實話實說”節目,筆者為主持人,選了3名學生為節目嘉賓,把其余學生分為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觀眾兩部分,結合教學主題,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提問、熱線互動等方式展開互動交流,全班學生都參與其中,獲得了豐碩的學習成果。
3.角色扮演學習策略
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角色扮演是深受小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展示自我,彰顯個人才華,而且又能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加工,以學生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表演本身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從中獲得自信,培養了語文學習興趣,又鍛煉了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筆者在《負荊請罪》的教學中便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這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短小精悍的劇本,與角色扮演不謀而合。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劇本演出,讓三名學生分別扮演韓勃、廉頗和藺相如,按照劇本進行表演,其他學生點評,看誰表演得最自然,表情最到位,語氣的把握最準確。筆者通過學生在演出中的表現,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語氣、表情、動作等細節的觀察,更能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又理解到何種程度。針對學生表演不到位的地方加以點撥,以此起到深化課本知識的作用。
4.分組合作學習策略
現代語文教學理念主張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分組合作”無疑是實現教學理念的最佳途徑。教師可以先給出一個總的母課題,圍繞母課題再設計出一些子課題,然后讓各個小組分別展開交流探討,集思廣益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分組合作學習策略最大的優勢是面向所有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見解、觀點的機會,創造了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當然,在開展分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照顧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各個小組的人員搭配也要合理,特別要考慮到后進生在小組中的心理感受,在展開討論之前,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尊重他人的觀點,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耐心聽對方講完之后再提出。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是為了鼓勵積極參與的后進生,讓他們能夠在分組合作學習中樹立自信心,獲得存在感與成就感。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間學生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若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實現小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除了課堂教學時間外,教師還應給學生開創更多的課外學習空間,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感受歷史悠久的民間風俗。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體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從而實現知識、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婷婷.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探討[J].讀與寫(上,下旬),2015(20).
[2]肖慧.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3]潘婷婷.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性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5).
[4]張玉悔.小學語文活力課堂構建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12).
[5]王艷.打造高效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策略新探[J].中外交流,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