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華
摘 要:群文閱讀,即多篇文章閱讀,屬于日常生活工作當中三種基本閱讀方式之一。多篇文章閱讀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閱讀觀,更大程度地結合學生的閱讀精力,提高閱讀效率和成果。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課內閱讀很重要,除了對字詞的積累之外,還有語言習慣的學習。而課外的閱讀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寬他們的學習渠道,將閱讀作為一件享受而沒有壓力的事情。因此,素質教學下推行“課內外結合”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閱讀量,也培養了良好習慣。提出幾點相關教學方法,初步探討,望指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能力提升;群文閱讀
新課標指出,語文的教學目的之一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對教學的實際要求有“減少做題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從小學生開始培養,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為其奠定堅實的閱讀基礎,從開始就培養探究、思考、總結、組織的能力。教師可進一步與課內知識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在“群文閱讀”模式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習。基本的教學模式實施如下:
一、設立主題,談話法引入
群文閱讀不是將不相關的讀書內容整合在一起,而是將有關聯,情感相關或是內容相關等的內容,通過某個主題結合在一起,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因此,這個主題的設定非常重要。而在設定時,需要以議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老師提出某個議題,有利于學生展開討論。
在語文S版的教材當中,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主題,給老師一個很好的立意方向,這有利于老師多篇閱讀教學的開展。而且,老師可以根據這個方向,確定課外閱讀讀物的內容,使之更加符合學生此時的閱讀思想,能夠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1課《七律·長征》,12課《狼牙山五壯士》,13課《小英雄雨來》,14課《我的戰友邱少云》 , 主要都是描寫長征的艱苦和抗日英雄人物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弘揚長征的精神,利用閱讀《抗日小英雄王樸》和《永遠的豐碑:楊靖宇》的故事,通過課內外閱讀內容的整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課內課外結合,分享交流討論
課內外閱讀內容的結合,是一個豐富閱讀的過程。教師要注意課內篇目的有效指導,以及課外篇目的科學選擇。
課內的閱讀篇目,需要老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自主閱讀文章,感受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根據老師提出的主題發現閱讀的主旨,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再者,要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收獲外在的讀書知識,更要獲得閱讀方法,提升人文精神的感知能力。
課外的閱讀內容,是用來整合課內閱讀的。此時讓學生進行更加自由的閱讀,老師在一旁協助,甚至只是觀察。然后要求學生主動做讀書匯報,老師在一旁聽取學生的讀書感悟,然后記錄和發現學生的讀書問題。如,六年級下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介紹,在對20課《故宮》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秦兵馬俑》這篇文章,讓學生比較兩篇文章的結構、寫作順序有什么特點,并感受我們國家古代建筑的偉大;21課《青花》的學習中同時要求學生對《唐三彩》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深入理解“修復和復制都不是青花的歸宿”的含義等。整個單元學習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敦煌畫故事與歷史傳說》這本書,讓學生了解敦煌莫高窟是及建筑、壁畫及雕塑于一身的藝術瑰寶,了解這些壁畫背后的宗教故事,并結合本單元內容,贊嘆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師要注意適當點撥,引導他們向深處思考,這樣才能發揮補充閱讀材料的作用。
三、注意閱讀積累,體現能力提升
在學生閱讀過程當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閱讀過程過于形式化,閱讀不細致,學生不能深入理解等,因此,老師和學生要共同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小學生本身就處在一個閱讀習慣養成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沒有積累的素材,會浪費大好時光,失去很多閱讀財富。所以,除了學生的閱讀,除了老師的提點,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更要注意閱讀體驗的記錄。
在群文閱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做科學的記錄。記錄內容可以是從閱讀主題,到幾個文章的各自思想,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自己的學習感悟,以及從老師的引導中獲得哪些讀書啟發等。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記錄能力可能比較差,老師可以制作一個標準的表格,讓學生按項目進行填寫。日積月累,這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影響學生的閱讀過程,給日后的閱讀學習和生活都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小學生的“課內外結合”群文閱讀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確立主題,更要合理選擇課外內容,還要保證學生愉快的閱讀過程,加深閱讀理解和感悟,從而促進閱讀能力提升,還要注意興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日常閱讀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李章.教材內外結合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科學咨詢,2015(4).
[2]夏松云.教材內外結合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界,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