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
摘 要: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尤其在當代,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個性、能創新的人才隊伍。通過分層教學,教師面向全體,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促進每位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逐步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體會到學習的真諦。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實際;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即教師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對學生進行科學地分組,且各組成員水平相近,借以在教育教學中區別對待,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由此可見,分層教學的優點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夠較好地適應學生的興趣和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進步與提高。
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有效開展分層教學呢?首先,完成分組。分層的基礎是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要多渠道了解、調查和觀察,以便掌握班級內每位學生的學業狀況、身心特點、知識能力、特長愛好,甚至家庭的環境等,借此將學生分組并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發展提升的機會。
其次,把握好分層教學基本原則。分層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以教學大綱為準繩,實現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地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教學要求。也就是教師把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并分層細化。哪些是一堂課上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要并能夠掌握的內容,哪些是部分學生分步逐步學會的,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分層、有全局。改變“一刀切”“滿堂灌”的做法,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要求與方式方法。低起點的要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并對教學目標進行有梯度的分解,允許學生分步達到大綱的要求;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則允許他們適度深入展開學習。
第三,面向全體,打造分層課堂。首先,教師備課要體現分層。對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將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等重新進行個性化組別的處理。學生接受能力有強有弱,那么在課堂容量上就要有不同的要求。或者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加以區別,突出強調個性化教育目的的達成。其次,課堂講授要分層。這是分層教學的中心環節,應保證一節課內面向全體的“合”與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分”相輔相成。教師授課應把握好授課的起點,注意知識呈現的梯度,由淺入深,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科學性,注意知識之間的銜接,始終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宗旨,培養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和素養。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為達成這一目標,課堂上,教師應在課堂提問及課堂作業上多尋找有效分層的突破口。如課堂提問要分層,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由淺入深,面向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具體而明確的問題,有適當引申的問題,有需要集結小組的智慧才能解決的問題等。長期堅持分層的、科學的課堂提問對培養全體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有幫助的。人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是可以被訓練的,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當然課堂提問也要分情況,也應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科學的、及時的課堂提問除了可以達到提升總結知識的目的,還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有助于課堂生成,因此,分層教學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環節。再次,作業要分層。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是全班統一要求的,根據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也是學生規定都能完成的部分。課外作業則需精心分層設計,教師可以把作業分成鞏固基礎型作業、基礎型作業、提高型作業并布置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力爭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熱愛學習并有所進步和
提高。
最后,指導學生要分類。這是分層教學非常關鍵的環節。學生的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必要時需要不斷反復和訓練,因此就要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方式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一方面側重于完成現階段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要關愛每一位學生,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指導。對學困生,尤其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注重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始終充滿信心與希望;對大部分中等生要多激勵,指出不足的同時也指明努力方向;對綜合能力處于優勢的學生,采用競爭評價,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拼搏。
總之,學生之間是存在千差萬別的,我認為分層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基于學生的實際,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自己的工作投入百倍的熱忱,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一臂之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陳利昌.初中物理“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改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版),2014(14).
[2]唐付銀.初中物理“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改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96(11).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