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儀



摘 要:以企業是否愿意轉正實習生作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衡量指標,分別利用卡方檢驗、Spearman秩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等方法,從家庭背景關系資源、校園實習學習經歷、知識技能掌握程度、職業能力掌握程度、職業道德培養程度和職業規劃實踐程度等六個方面,對影響高職實習生轉正的就業競爭力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職業道德培養程度、職業能力掌握程度、崗位知識與技能和職業規劃實踐程度,這四個影響維度與企業轉正意愿有較強的相關性,可為高職教師與學生關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崗位技能與職業規劃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提供思考的方向。
關鍵詞:高職實習生;轉正;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崗位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2005003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現狀
1研究背景
截至2015年9月1日,廣東省2015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4.8%,其中高職高專就業率為95.91%[1]。從數字上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形勢并不令人擔憂,但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目標,這也明確了高職院校不應單純追求初次就業率這一數值,而更應關注學生和企業兩者的滿意度。除了關注學生能否順利找到實習單位,更加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實習后能否順利轉正,即從實習生階段轉為企業的正式員工,這關乎學生的就業感受以及企業招聘滿意度,高職專任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已在悄然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及其用人需求。而與企業發展緊密相關的高職教育,能否提高學生轉正競爭力,以適應新常態下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招聘需求,則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2研究現狀
轉正即組織的非正式成員變成正式成員[2],如試用期員工結束試用期,轉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在一定程度上,高職學生尋找實習單位,同時也是在尋求正式的就業機會。為期1—6月的實習期,促進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并為實習期結束時雙向選擇奠定一定的基礎。一方面學生可選擇實習后是否繼續留任,而企業也可充分考量學生的表現并決定是否給予轉正的機會。雖說學生與企業在法律上是地位平等的主體,擁有雙向選擇的權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企業仍較為強勢,在學生是否留任這一問題上占據一定的優勢。
轉正體現了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就業競爭力是否與企業員工招聘需求相對應,學生綜合素質與企業招聘需求匹配度越高,則更有利于學生“競爭上崗”,同時實現企業錄用人員與崗位的“人職匹配”。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為此做了相應的研究,如Howard認為“就業競爭力是指雇員具有勞動力市場和雇主所需要與認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3];樓錫錦等人認為:“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崗位的能力,可歸為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盵4]李正衛等人則從學習成績、社會關系背景、實踐能力和就業態度等四個方面對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5]。然而,隨著新常態下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針對高職人才的招聘需求及其對應的學生能否轉正的競爭力考量因素必定產生相應的變化,為此需要我們更為理性地分析影響高職學生轉正的因素,并從這些因素中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研究設計
1問卷編制
在一定程度上,高職學生所面對的外部大環境,如國家政策、環境氣候、人文風氣等都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在問卷編制時為了提高影響因素的針對性以及增強研究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把上述宏觀因素作為常量處理,并未體現在調查問卷的項目之中。結合文獻查閱法、企業人員及專家訪談法,本研究收集并整理歸納了影響高職學生轉正的就業競爭力主要因素,如家庭背景關系資源、校園實習學習經歷、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包括通用知識與技能和崗位知識與技能)、職業能力掌握程度、職業道德培養程度和職業規劃實踐程度等,并對不同因素進行了因子分解,力求根據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把與之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涵蓋在內,并設計形成了《高職實習生轉正競爭力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用人單位根據崗位招聘需求與六個維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一一對比,進而對各個評價因子進行評分。問卷對影響企業是否愿意轉正實習生的評價因子的影響程度進行五個等級劃分,分別是“顯著影響”“較大影響”“有一定影響”“較低影響”和“沒有影響”,對應評分值為5—1分。
2調查情況
本研究采用清遠地區高職院校實習生所對應的用人單位管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調查企業主要分布于廣東省內,行業涵蓋了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商務服務業、教育衛生文化業以及其他行業(如房地產業、建筑業等),在線發放調查問卷650份,回收問卷58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552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17%。
3數據處理與統計方法
2016年5月,問卷回收整理后,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有卡方檢驗、Spearman秩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等。
三、研究結果
1問卷各維度的平均得分及標準差分析
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對于評價學生是否能轉正的各評價維度的重視程度是有差異的。企業認為影響高職實習生能否轉正的評價維度里,最重要的是職業道德培養程度,平均分為4.13587,其影響程度處于“顯著影響”和“較大影響”之間,這說明實習生所具備和展現的職業道德對其能否順利轉正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人員留用問題上,十分注重員工的職業道德,其具體表現為對企業文化的認可、誠實守信、吃苦耐勞、待人友善、遵紀守法、敬業樂業等六個方面。
其次是職業能力掌握程度、職業規劃實踐程度和學生所具備的崗位知識與技能,它們的平均分值分別為4.026 993、3.711 051和3.497 101。受到高職教育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職學生若有“一技傍身”在找工作的時候就無需擔憂了。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職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證書或者技能證書的考試,以獲取相應崗位的“準入資格證”。而值得引起關注的是職業能力掌握程度和職業規劃實踐程度,相較之崗位知識與技能而言,企業對這兩方面更為看重,而這與師生的訪談結果相比較,情況則恰好相反。從調查結果看,企業認為對實習生是否能轉正的影響因素最小的是家庭背景關系資源,平均分只有2.818 841,其影響程度處于“較低影響”與“沒有影響”之間,這說明家庭背景關系資源是企業考量的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企業是否轉正實習生時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2對不同行業類型的企業轉正實習生意愿分析
通過對不同企業類型是否愿意轉正實習生,進行了卡方檢驗(見表2所示),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X2=10.945,p=0.027<0.0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表明五種企業類型中,不同類型的企業愿意轉正實習的意愿不全相同,其中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建筑業等,轉正高職實習生的意愿較高。通過對應屆實習生的轉正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其轉正情況與本次數據調查結果相吻合。
對轉正意愿與各維度評分進行Spearman秩相關分析(見表3所示),分析不同評價維度得分與企業是否愿意轉正實習生的關系,其中轉正意愿與校園實習學習經歷,通用知識與技能,崗位知識與技能,職業能力掌握程度,職業道德培養程度及職業規劃實踐程度存在秩相關(p<0.05)。秩相關系數依次為職業道德培養程度(0.748),職業能力掌握程度(0.675),崗位知識與技能(0.653),職業規劃實踐程度(0.615),通用知識與技能(0.578),校園實習經歷(0.319)。數據表明,職業道德培養程度、職業能力掌握程度、崗位知識與技能和職業規劃實踐程度,這四個影響維度與企業轉正意愿有較強的相關性。
3運用logistic回歸對企業是否愿意轉正高職實習生進行預測分析
使用logistic回歸對企業是否愿意轉正高職實習生進行預測。結果如下(見表4所示):
選取p<0.05的變量(崗位知識與技能,職業能力掌握程度,職業道德培養程度)進入logistic回歸模型。
最終形成logistic回歸分析方程:
其中職業道德培養程度的OR值為15.919(最大),說明職業道德培養程度是最能影響競爭力的因素(與相關分析的結果相似)。
結合企業轉正實習生的調查所得,結果顯示該方程對預測企業是否愿意轉正高職實習生有較好的指導意義,方程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被轉正的概率越高,其預測準確率為83%。學生能通過企業對自身就業競爭力各個影響維度的評分,結合回歸分析方程進行推算,能較為理性地分析自身被企業轉正的概率。
四、結論與建議
1職業道德重點關注
教育是就業之本,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本錢,用人單位始終希望招到能力強、素質高的實習生[6]。通過新聞報道、網絡資訊以及教師所傳達的信息,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尋找實習或就業單位時,均因個人綜合素質與能力等因素所影響,將面臨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然而,無論就業形勢如何嚴峻,具備良好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實習生總是供不應求的。在實習生尋找就業單位時,通過簡單的面試或者較短時間的實習,若想迅速表現出自身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或較為困難的,但通過一言一行充分展現自身所具備的職業道德,卻相對簡單,而恰恰正是用人單位十分看重之處。進入企業后,實習生的崗位知識與技能通過自身努力學習與企業提供的系統培訓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職業道德的培養卻不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
2職業能力注重培養
根據學者研究所得,作為職場新人在職業能力方面存在幾個特征:第一,缺乏對工作任務的整體性認知,以及能夠脫離具體工作情景的應用知識規則和原理;第二,崗位工作行為表現是有限的、不夠嫻熟的技能操作活動;第三,知識形態是職業崗位定向的概況知識和特定的職業技能;第四,能根據自身崗位的任務取向,了解企業的生產技術規則和操作規定等[7]。結合上述的調查情況以及學者研究所得,作為職場新人的實習生應該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理解在初入職場階段自身在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運用方面所受到的局限,急于求成、心浮氣躁或盲目的自我否定等,均是不正確的職能能力行為表現。
3職業規劃落到實處
根據上述調查分析所得,用人單位十分看重學生的職業規劃踐行情況,其中包括實習生看待工作報酬的態度、自我認知(如學生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認知(如學生對行業崗位關注程度)以及職業生涯發展路徑規劃與踐行等影響因子,對企業決定是否繼續留任實習生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若實習生在進入職場前后,缺乏實際的職業探索,僅憑已有的刻板印象,憑著道聽途說、直觀感受去臆想猜測,對所從事行業和崗位欠缺客觀真實的認知,不但實習生自身對是否值得在企業繼續發展下去存在疑問,同時用人單位為此更加存疑。與企業人力資源部管理人員訪談所得,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的實習生,往往容易表現出“眼高手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情況,而且在實習期間離職率比其他實習生要高,因此用人單位在面對此類實習生轉正問題上較為慎重,個別企業甚至為了降低轉正后的離職率和招聘成本,一般不給予此類學生轉正的機會。
高職院校教師以及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與踐行對實習生轉正的重要性。學??稍诖笠恍律雽W之時,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并引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職業指導課、職業規劃講座、往屆師兄師姐交流會、企業座談會、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專業技能比賽等,指導學生反復思考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及時做出職業目標的調整與踐行路徑的修正,以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踐行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與踐行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提高自信與就業滿意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工作的持久性,避免重復擇業頻繁換崗的尷尬局面,更為重要的是此舉有助于提高企業與學生的工作滿意度,使得雙方獲得較高的回報率[8]。
參考文獻:
[1]李楊,宋志超.雙型研究生就業質量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5):175—17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90.
[3]Harvey L., Knight P.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M].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5.
[4]樓錫錦,周樹紅,吳麗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5(13):49—52.
[5]李正衛,傅劍,裘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0—35.
[6]鐘秋明,劉克利.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影響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07—113.
[7]張弛.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形成機理分析——兼論職業能力對職業發展的作用域[J].職業技術教育,2015(13):8—14.
[8]江靜.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就業力及生涯發展的作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9):59—60.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