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蓮
【摘 要】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加以閱讀教學,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本文結合筆者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闡述了群文閱讀“放 讀 比”的教學過程,以及例談了“一組文章一起放、一個議題一起讀、 一組文本一起比”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在多個文本的解讀中,在議題的討論中,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切實地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語文能力,能夠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所以,群文閱讀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思想。而在課堂中如何才能有效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例談其教學策略。
一、“放”:一組文章一起放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能否成功,首要關鍵在于選擇優秀文本,如果文本選擇失誤,那么群文閱讀的教學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時,就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文本。
1.相同主題一起“放”
在聆聽臺灣賴玉蓮老師教學的群文閱讀《對友情多面向的探討》時,賴老師將《我喜歡你》、《阿貴只有九歲》、《等待》、《打過架那天的夕陽》、《贈汪倫》這五首詩歌組合在一起,主題都是友情。內容有描寫朋友生離死別的場景,有體現朋友間情義相通的,有敘述朋友間發生矛盾所產生的煩惱的,同一個主題,從不同角度去表現友情,如此精挑細選,就是為了突出這組文章的主題。
2.單元整合一起“放”
人教版的課文都以“組”的方式組織文章的,同組的課文許多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題,或者有些組的課文在內容上有相似性,如果我們將它們整合一下,就是一組很好的群文閱讀的文本。
3.課內外結合一起“放”
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刷子李》時,筆者就將課文之外的文章結合在一起,讀《俗人奇事》一書中的《張大力》、《蘇七塊》、《泥人張》等文章,在群文閱讀中充分感受馮驥才筆下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以一篇帶多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讀”:一個議題一起“讀”
群文閱讀教學在確定了文本后,就需要確定議題,好的議題能將所有的文章有機地串聯,能讓學生圍繞它積極地參與,熱烈地討論。
(1)以“表達方式”為議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筆下的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課文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生動感人的筆觸,緩緩道來的溫婉,讓人不禁感嘆時光易逝,歲月匆匆。
(2)以“文本結構”為議題。四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是以“以誠待人”為專題,選編了精讀課文《中彩那天》《尊嚴》,略讀課文《萬年牢》《將心比心》,《中彩那天》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懂得了誠實守信是人的精神財富。《萬年牢》告訴讀者做什么事都要講究認真、實在。
(3)以“指向習作”為議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匆匆》和《燈光》都采用了首尾呼應的寫法。《十六年前的回憶》首尾呼應的寫法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深切懷念,《燈光》這篇課文首尾呼應的寫法能讓人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而《匆匆》這篇課文首尾呼應的寫法讓人體會到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惋惜。
三、“比”:一組文本一起“比”
一組文本放在一起,一定會有比較。在比較中,學生輕易就能發現文章的結構特點,文章采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真正習得并內化這種能力。
(1)比結構。高利佳老師教學的群文閱讀“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在學生讀完《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四篇童話故事后,引導學生比較思考:這四篇童話故事在情節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能在比較閱讀中發現童話故事情節反復性的特點,這比單篇閱讀教學更有優勢。能發現文章在結構上的奧秘,慢慢也能引導學生在作文及其他方面加以運用。
(2)比表達。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就是表達方式,它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文章產生不同的效果。讓學生比較文章的表達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表達。
(3)比語言。語言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優美的語言更能給人無限的遐想和啟迪,讓學生品味一組語言生動的文章,通過朗讀、仿寫等方式,能讓學生直觀地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
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應用于課堂,需要大量的課堂實踐操作才能慢慢完善。筆者將繼續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思其方法、行之策略、施之全體、激之素養,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
[2]韓春玲.淺論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課型和發展的方法[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4(3).
[3]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