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霞
【摘 要】從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來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而作為對供給側提供人才支持的主體——高職院校來說,如何根據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來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求的高端技術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一些主張。
【關鍵詞】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校企合作
一、我國高職教育實行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解決人才培養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力資源需求之間的矛盾。而解決矛盾的鑰匙就是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的社會接軌度。職業教育是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其根本的宗旨就是培養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性人才。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首當其沖的就是職業教育。
近些年來,“用工荒”遭遇“求職難”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是就業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據表明,2016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65萬人,比去年增加16萬人,再創新高,而且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左右,就業壓力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又是用工荒。據有關資料顯示,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達到52%,上海用工缺口為44%,廣東用工缺口為46%。而缺口的形成主要是技術人才匱乏。由此也可看以出,如何進一步擴充職業教育發展資源,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是教育深化改革最為急迫的任務。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要素的創新、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去除供給約束,釋放潛力、增強活力。從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來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而作為對供給側提供人才支撐的主體——高職院校來說,如何根據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來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中高端技術性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院校辦學效益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絕大部分校企合作都停留于形式,由于教學環節與企業沒有融為一體,因此育出的學生一般不能馬上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造成畢業生就業率低,失業率高的尷尬局面。因此,高職院校作為一個“生產”人才的社會大企業,如何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技術人才,支援我們國家經濟的供給側改革,首先自身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將市場和企業引入課堂,在企業設立教學環境,以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為基礎,培育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人才,支持祖國的經濟發展。
二、我國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幾點建議
職業教育要提高質量,必須把重點放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將其視為教育的DNA。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把“核心素養”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指針。事實上,我國之所以出現“用工荒”遭遇“求職難”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培養的人才普遍缺乏適應社會生存、生活的關鍵性能力和品質。在求職時,很多畢業生要么就是嫌待遇低,不愿做,要么就是不能吃苦耐勞,做不來,有的甚至還不想做藍領,只想做白領,就業觀和價值觀存在嚴重偏差。因此,職業教育的改革重點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能力。關于這點,本文提出以下若干建議:
1.加強專業建設和改革
高職院校應該立足于市場需求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的、真正受社會和行業歡迎的畢業生。為此,專業建設必須大幅改革,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下的行業和崗位需求、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等進行充分調研、分析,結合職業教育規律,與相關企業共同設計專業建設方案,根據企業需求確定招生計劃、課程設置等。通過校企合作、融合、工學結合、學徒制等多種培養模式,讓企業等相關部門參與到專業設置中來,確保設置的專業合理有用,培養的人才可以真正滿足社會急需。同時,還要根據市場不斷變化的崗位需求,適當調整和增設專業課程,以保證培養的人才可以滿足企業需要。
2.建立動態合理的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在設置了專業以后,應進行深入廣泛的專業調研,分析本專業范圍內的技術活動項目。在了解專業技術應用現狀、發展趨勢和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確定本專業應該開設的課程。高職專業是根據市場需求設置的,其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設計要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特點,滿足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理論教學應以“必須、夠用”為度,以應用為目的;實踐教學要體現針對性,突出應用性,凸顯實用性。課程體系應能覆蓋主要的專業崗位群,確保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3.引進和培養綜合性高職教育人才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要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應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一方面,大力引進高水平、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聘用企業和科研院所等生產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高級技師擔任兼職教師,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參與真正的實際工作,以便了解最新技術動態、市場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專業教學與實踐能力。通過教師,把社會和企業的最新技術和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帶進課堂,使學生增強對社會和企業的了解。
4.重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學生真正的職業能力,通常是在臨戰狀態下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也只有在實戰中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按企業的真實崗位給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解決該崗位的實際工作問題,同時按企業要求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評估,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及榮譽感。同時,教師還要幫助他們養成智慧,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專業知識與企業管理的關系,體會自己與企業以及社會的關系,深刻理解學習知識對其以后工作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性,借此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比如讓他們體驗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職場規則、企業文化與制度等,對企業生產和勞動階層的認識會更深刻、更直觀;讓學生學習工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培養誠信經營、客戶至上的工作理念,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價值取向。這有利于學生優秀思想品質的養成,使學生在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方面都得到培養和提升,跟市場需求拉近距離。
5.負責畢業生的“終身”維護與發展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對于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幫助他們就業的義務和責任,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后續的學習服務。就像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沒有市場需要,產品就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學生不能正常就業,學??梢詭退麄兎治鲈?,改善狀況,如果學生愿意,學校還可以繼續提供教育服務(免費),一直持續到學生就業或者學生自己不愿意再在學校學習。同時,就業后的學生在工作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難問題,學校老師也應該伸出援助的手,幫他們一起解決。當然,這個問題需要靠學校和老師的職業道德來完成,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希望能受到大家關注。
高職院校肩負著國家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人才培養重任,只有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才能更好地支持國家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優化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縷美麗的曙光。
參考文獻:
[1]劉洪一.供給側改革:高職教育如何入手.光明微教育,2016-01-21.
[2]陳志文.大學生就業難與教育供給側改革,中國青年報,2016-03-22.
[3]陳春琳,薛勇.均衡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制度供給[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4]厲以寧.調整供給側,國有企業改革要跟上[J].中國經濟周刊,2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