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寧寧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審美活動,但每個人對事物的審美標準是不同的。在兒童階段,這種審美能力就已形成,并且在逐漸影響著兒童的生活與學習。因此,在學齡前培養兒童的審美感知能力尤為重要。本文從美術教育入手,進而提出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審美能力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美術教育;兒童審美;美術作品;培養策略
美術教育是兒童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藝術教育,根據兒童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對兒童有計劃地進行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培養,以此提高兒童對美的認識,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幫助兒童學會通過美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找到其內心的情感需要,并且完善其人格的和諧發展的一種審美教育。
一、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
學齡前的兒童在感知事物時,往往憑借自己的直覺或對象的整體性進行非理性的分析和綜合。兒童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夠完善,身體條件并不準許他們進行復雜的繪畫等美術技能。因此,教師對兒童的美術教育主要是讓其感受美、欣賞美,能夠用兒童獨特創造形式來表現美,并能夠表達兒童自己的情感。
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審美可以看成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形體、色彩等多方位直接感性的欣賞和創作,從而獲得一種審美體驗的活動。審美不僅包括審美態度,還包括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通過多種審美體驗,讓兒童領悟審美的內容和形態,從而完善兒童的審美心理,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二、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審美能力的策略
1.創設豐富的美術教育環境
美術教育環境不僅包括美術工具設備等物質環境,還包括教育理念等非物質環境,兩者之間又可以相互交融。對于兒童而言,一日生活皆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影響兒童的審美理念和審美習慣。所以,家長給兒童提供一個具有審美情感色彩的生活環境,在適合其年齡特點的自由環境中學習和發展,這本身就是在促進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這不只是因為滿足了兒童的生理需求,他們才會對美有所追求,美術教育的環境也極為重要。如,家長可以為兒童提供多種不同的美術工具,讓其在不同工具的欣賞和使用下產生相異的審美感受;或是通過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美好事物引導兒童體驗美,并擴大他們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范圍。教師讓兒童在繪畫等活動前多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其他動植物,讓其不僅僅對人類有美的感知,也對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產生美的感知和情感。
2.多給兒童創造體驗美和創造美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讓兒童歡呼雀躍,他們喜歡放大對事物的感受、對美的喜愛程度。兒童腦海中對自然和事物的奇特想法與感受大人無法理解。如,兒童天生就有繪畫的需要、創造新事物的本能,這是一種自然的本性。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對繪畫的需要不斷提高,喜歡在任何地方涂涂畫畫,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線條,一片不成形狀的線條即可疊加成畫面。即使在成人看來毫無美感的畫,但在兒童眼中,這些畫面都是美好的,那是他們對自己世界的一種闡述,也是對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
所以,在兒童的日常美術教育中,家長需要積極鼓勵兒童,讓其把審視和體驗到的美表達出來,不用著急否定兒童的審美觀,多讓兒童去體驗和表達,他們才會不斷地在做中學。如,看到美麗的風景時,家長不必給予過多地引導或心理暗示,可以鼓勵兒童大聲說出自己眼中的風景,并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3.用美術教育作品激發學前兒童的審美能力
人們常常將大師或者大眾認可的美術作品視為最好的。其實不是只有欣賞美術大師的作品才可以激發兒童的審美情趣,要學會選取適合兒童發展的作品。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和情感體驗的美術作品讓其欣賞。在美術活動中,兒童通過欣賞成人的美術作品或其他兒童的創意美術作品來獲得對這些作品的審美評價,這樣可以激發兒童的美術創作欲望和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兒童從別人的作品中看到的構圖及色彩,不僅可以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并應用到自己的繪畫中,還可以對周圍的環境有新的角度與看法。直接實質的美術作品,給兒童一個直觀真實的感受,不僅可以豐富兒童對美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三、結語
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教育還是現代的教育,都離不開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已不僅僅是個體對道德的規范和行為上的實踐,而是在教學活動和生活中都對兒童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教師通過對兒童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讓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能透過事物的外表看到其本質。教師選擇適宜兒童學習發展的美術教育,培養其審美能力,使兒童學會用自己獨特的眼睛去尋找更多美好的事物,達到更高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倩.淺析兒童審美教育[J].學理論,2012(24).
[3]譚芳.學前兒童審美知覺與創造力協同發展的內涵及研究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