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玉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教學活動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為他們搭建開放性的教學平臺,真正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的課堂教學氛圍,抓住有利時機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教學 創新意識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馬芯蘭說過一句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毙W生模仿能力很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喜歡動手操作,如果能夠讓他們在課堂上親身體驗,他們便能夠很好地對數學進行理解和掌握,使他們在知識上、能力上、情感態度上,均得到發展,特別是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與輕松。學習《統計》的內容時,教師可有意識將各種水果圖片雜亂無章的擺在各組桌面上,提出“你們能將它們進行分類嗎?”的問題,然后讓學生經過小組分工,動手操作。學生們都會十分感興趣,最后教師再要求孩子們告訴剛才分類方法,其實分類的過程中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統計》知識。
如此一來,課堂寓教于樂,教學變得簡單,學生饒有興趣,得到了動口、動手、動腦、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的鍛煉,比起枯燥的講解和無可奈何的聽課,效果好多了。
二、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創新的意識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往往會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發生疑問,從而產生好奇心理,這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只有具有強烈的好奇探究心理,才會有創新的意愿。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5、50、5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對于這幾個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激發好奇,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三、創新是學習數學新的方式
小學生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通常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他們會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們經??吹叫『⒆訉ψ约旱耐婢哕嚍槭裁磿詣有凶吒信d趣時,他們不惜破壞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是孩子們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種求知的“欲望”。小學生學習數學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斷創新,作為一個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創造研究探索的氛圍,開展各種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等活動,讓自己的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發現數學,去創造數學?!安粫撔拢蜎]有進步!”在教學中,除了我們教師需要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之外,更應該培養我們的學生創新的意識。
四、鼓勵一題多解時合作學習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容易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們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到發散,由發散到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認為發散式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思路更加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50人去劃船,大船每條坐6人,租金20元,小船每條坐4人,租金16元,如果你是領隊,準備怎樣租船?”學生審題后,進行分組討論,得出最優策略(租7條大船,2條小船)。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各不相同的意見,爭論非常激烈。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從而發現了最佳思路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升華。
五、使學生會學,培養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的思維能力。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可以分三步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新知:(一)提出問題:用直尺直接測量一個圓的周長,誰能想出一個好的辦法來?(小明: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小紅:用繩子在圓上繞一周,再測出繩子的長短,得到這個圓的周長)。(二)教師甩動繩系小球,形成一個圓,問:小球運動形成一個圓。你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學生面面相覷,面露難色)于是,我抓住時機:“看來,用滾動、繩繞的方法可以測量出圓的周長,但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探討出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隨之用幻燈片分別出示:(1)圓周長與什么有關系?(2)圓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3)概括出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形式的運用,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系(C=πd或C=2πr),從而使學生較好的學會探求新知的方法,促使學生會學。(三)拓展練習,鞏固應用:計算出下面圓的周長:(1)d=4cm;(2)d=1.5cm;(3)r=0.5cm,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體驗自主創新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何俊萍.數學教學中的“玩物立志”[J].數理化學習,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