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言利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關懷;情感;環境;素材;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052—01
人文關懷就是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培養人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而語文學科無論從其自身特點還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都與人文性息息相關。高中階段正是學生性格成熟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高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能力之余,不能忽視道德精神培養,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真善與美的理解,引導學生求真、從善、愛美,使他們能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提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愉悅的情緒體驗的過程。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的心靈喚醒,引導學生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鳴。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放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語文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二、重視環境的影響作用
物理環境即教學環境,主要包括教學地點的選擇、教室(或室外)環境的布置、桌椅的安排、媒體的選擇等。教室布置是一種顯性的物理環境,而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良好教學氛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至關重要的隱性環境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學會用賞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用信任保護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并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發展。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傳遞正能量,同時要鼓勵學生提問。其次,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創新。最后,重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人際關系中的重要因素是合作,合作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有利于學生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如何欣賞別人。
三、充分發掘人文素材
要實現對學生濃濃的人文關懷就要善于發掘中學語文教材中浩如煙海的人文資源,使它們為塑造學生的心靈服務。課文中人物坎坷的人生經歷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難得的人文資源,適時利用它們,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同時還有利于弘揚人文精神。
教材中優秀的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尊重生命、克服困難、抗爭命運、笑對人生、善待他人的教育契機。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靈去同作者對話,真正將人文性和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培養學生承受挫折和風險的能力,調動學生奮發向上的有利因素,教育學生深思慎取、辯證地看待事物。這個過程中,學生也不是單純地學習語文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和人文情懷的熏陶,從而實現“塑造學生心靈”的目的。
四、進行恰當的評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生命因素,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千方百計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感情換取感情,以心靈贏得心靈,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真誠欣賞學生。首先要本著生本主義教育思想,實施激勵性評價,以個體的健康發展與成長為評價標準,來關注學生的努力,欣賞學生的進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次要重視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改變過去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既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意志、人格和潛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再次要重視發展。在語文教學評價中,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反省學習過程,改進思考方法與學習方法,發現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文化素養、人文素養穩步提升。
總之,讓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目標,因此教師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精神世界,關注自身的存在發展。這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更是語文教師的使命。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