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瑛
【關鍵詞】 歷史教學;教學方法;學習法;
收集法;編輯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122—01
如果說創新是現代歷史課教學的靈魂,那么開放性則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必然表現形式。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崇高人格。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自我解放。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使歷史課的育人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教學方法,與同仁交流共享。
一、“左圖右書”學習法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的歷史插圖,這些插圖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對照圖表、閱讀文字的習慣。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例如,在學習“隋的統一與大運河”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大運河經過的地區、地形、地貌、周圍的城市、周邊物產等。這樣就會讓學生真正了解大運河,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二、歷史資料收集法
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學習歷史只靠課堂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學習資料庫,比如收集歷史地圖、文物圖、歷史遺跡和歷史紀念館的照片、有關歷史知識的影視資料、歷史訪問錄、舊報紙、雜志、古幣等,并引導他們按照時期、人物的類別進行整理,這樣會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歷史小報編輯法
編輯歷史小報,可以鍛煉學生在選材、版面設計、語言編輯等多方面的才華,不失為歷史課提高德育功能的一個極好的方法。如講到七年級下冊“開放與交流”這一節,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引導學生從唐代的交通,唐代的對外關系,唐代的對外經濟交流,唐文化對世界的影響等方面引導學生設計版面,用圖片、資料、漫畫、文學各種形式對內容進行介紹,能在課堂進行的在課堂進行,課堂里進行不了的課后用計算機進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四、歷史調查學習法
歷史調查是在調查中學習歷史的好方法,歷史知識有許多凝結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通過調查,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拓展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九課《貴姓何來》中華諸姓來歷這課就可以使用此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學們分別就自己的籍貫、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姓氏和籍貫、家族遷移的歷史等內容進行調查訪問,其次擴張到自家的親戚和鄰居等相關內容的調查,然后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再歸納出結論:中國姓氏較多,人口流動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五、歷史辯論會
歷史學習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相異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說法,聽起來還都有道理。這時開一個歷史辯論會將極大地啟發同學們思維,增加課堂趣味性。例如在遼、西夏、北宋的并立這課中,有關澶淵之盟的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認為它喪權辱國,是宋朝的軟弱造成的,有人說它是遼宋雙方實力對比的必然結果,宋朝及時簽訂條約是一個明智之舉,它保證了雙方一個長久的和平局面。面對兩種觀點,老師在上課時以“你認為宋朝有無必要訂立澶淵之盟”為題,引導學生開一個辯論會,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敏銳快速的反應能力,更能開闊學生的思路。
六、歷史知識競賽法
學生學習了許多歷史知識后,進行競賽是最好的激勵,這種方法可以每節課用,也可以分階段進行,競賽題不一定難,但涉及面要廣,趣味性要強,難度要始終,編排成必答題、搶答題,按難度給出不同的分值,進行競賽最好讓所有學生參加競賽過程。
七、圖示法
圖示法是一種易于掌握知識的簡潔明了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體系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圖示法既能反映歷史事件的時序關系,又能比較完整地體現邏輯關系。如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最高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使皇權達到至高無上,廢丞相、權分六部,解決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設軍機處,使君主旨意暢達無阻;設廷杖制度,使君臣關系變為主仆關系;實行八股取士,培養皇帝忠實的奴仆;大興文字獄,達到文化專制的目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更好集權于皇帝一身。
八、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法
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歷史環境和一定的時間、空間為舞臺。分析歷史人物就要把它們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要求歷史人物,這就是辯證的觀點,如評價秦始皇,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他無疑是千古一帝,但他濫施酷刑、焚書坑儒,又必然是個暴君。通過這樣的評價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歷史分析法,提高他們的思維辨別能力。
(此論文系張掖市2014年教育科研課題《單元實踐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探究》階段成果)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