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線教師被鼓勵在實際教學中多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筆者在本文中從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出發,并結合在實際教學中關于語言教學的真實課堂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了任務型教學法中的三大黃金步驟:任務呈現,任務準備以及任務表現。
關鍵詞:語言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呈現 任務準備 任務表現
【中圖分類號】G633.41
一、引言
新課標倡導英語課堂教學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提出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所謂任務型教學,就是以任務作為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核心單位的語言教學途徑(Richards & Rodgers,2001)。筆者所在的寧鄉一中也是積極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并提出“觀察、接受、模仿、運用”八字語言學習方針。簡單來說,教師結合趣味性和教學有效性設計教學任務,學生在教師幫助引導下或者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求掌握語言知識,還要求能夠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于自我思想的表達。在任務型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責任是“設計任務,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動要求,并監控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程曉堂,2004:21)。
任務型教學法所傳達的理念就是: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解決問題的工具。(魯子問,康淑敏,2008:71)。它是“后方法時代”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強調語言、技能與能力的綜合運用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詮釋,因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教學過程和方法。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對任務型教學法的操作是任務呈現(Task presentation)、任務準備(Task preparation)以及任務表現(Task performance)。本文將結合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教學實例,探討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
二、任務呈現
任務呈現(Task presentation)是指教師在新語言學習之前向學習者展示要求學習者運用所學新語言完成的任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任務介紹(魯子問,康淑敏,2008:77)。任務呈現是教師簡單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如電影片段、歌曲、對舊知識的簡單復習等等快速引導學生進入任務情景并幫助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任務情景。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習者在任務準備階段可以有矢放的。Nunan(2004)提出,任務設計的出發點是教學大綱或者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任務的設計是任務教學法中的核心環節,其質量的好壞,目標的明確關系到任務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節。
筆者在講授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Project部分的“Growing pains”時,設計了這樣的閱讀任務“Share your growing pains”,要求學生能夠口頭的簡短的分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煩惱。筆者首先通過自制的視頻向學生們展示了自己的一些成長經歷和煩惱,以達到示范的目的。其次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的向學生滲透課本中所提及的不同類型的成長煩惱及其表達。
這樣的閱讀任務設計在考慮任務目標性的基礎下,也考慮到所呈現的任務的可行性。Candlin(1987)認為,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必須關注任務的可行性(implementability)。Harmer(2007)指出,任務應該具有恰當性,應該適合教學的時間、課堂環境以及學生的水平、教育背景和文化敏感性。筆者認為,所面對的學生都是對成長的煩惱有著各種各樣深刻體會甚至有過思考的群體,他們或因為身體方面的變化如身高、體重、聲音而煩惱,或因為社交方面如對父母的依賴但是又渴望獨立、朋友的交往、和異性的相處等等而煩惱,或因為心理方面的變化如男孩子渴望尋求刺激,尋求挑戰,女孩子情緒異變而煩惱。總之,筆者選擇了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設計教學任務,以確保任務的可行性。
此外,誠如俗話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科在中西部地區的較偏遠的縣城的受歡迎程度遠不及理科學科。所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是任務型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興趣是學習行為的驅動力,即興趣可轉化為學習動機(魯子問,康淑敏,2008:72)。因此,筆者在教學任務的呈現時,采用了原生態的素材即教師自己的成長經歷即煩惱,一下子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也能夠激活學生想要對成長的煩惱這一話題的表達欲望。符合任務應該盡可能滿足的興趣原則。
三、任務準備
任務的準備(task-preparing)階段就是指學習者學習新語言知識、為運用所學新語言完成任務所做的準備,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作為任務參與主體的學習者所需要獲取、處理或表達的內容,第二就是作為任務參與主體的學習者獲取、處理或表達這些內容所需要的語言知識、技能或能力(魯子問,康淑敏,2008:74)。教師一般會在任務準備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為任務表現做好鋪墊。
筆者在執教高一牛津英語模塊三的語法名詞性從句復習課時,設置了“Describe your favorite singer by using Noun Clauses.”這樣的教學任務。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名詞性從句去描述自己喜愛的歌手。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我設計了如下以下教學步驟(1)簡單復習名詞性從句引導詞;(2)就四類名詞性從句分類通過教師創設的結合大型娛樂節目我是歌手的情境進行連接詞的練習,如 It does not matter________ Han Hong has an attractive figure .(3)難度加大,提供中文情境,讓學生能夠翻譯或續寫句子。如We are curious about ...(為什么李健隨身帶本書?)。(4)高考鏈接。
一線教師有這樣的感慨,學習者在口語表達和寫作上運用英語的能力薄弱。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加強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習者創造更好的語言實踐氛圍(王穎,2012:59)。筆者在設計任務準備過程中的教學活動時,謹記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輸出,所以不斷加工鮮活的情境素材,刺激學生進行運用語言的意識。科德(1983:111)說:“語言教師他的任務在于使別人能夠表達自己,輸出自己的信息。他不是教別人應該說什么,而是教別人怎么說,使別人能夠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重視語言、情境的真實。真實的語言和情境不僅能夠更好的讓學習者掌握語言,還能激發他們使用所學語言的積極性。同時,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強調任務呈由易到難的梯度發展,所以筆者在四大主要教學步驟的設計上,由簡單的陳述各個連接詞到它們的運用再慢慢過渡到句子的寫作上。新課標提倡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習者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并讓每個學習者都具有均等的機會。所以筆者在教學步驟2的情境練習中,既有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的設計,也有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完成任務的設計。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隨機點名軟件,保證每個學習者都具有均等的機會。此外,課堂中的不同任務應該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每一個任務都為下一個任務做準備,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延續和發展(康艷,2011:70)。
四、任務表現
任務的表現也就是任務的開展。任務的表現是指學習者學習新語言知識后,運用所學新語言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使用階段,目的是引導學習者按照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所定義的結果(魯子問,康淑敏,2008:79)。任務的表現是整堂課的高潮部分,因為教學任務是否設計得合理和可行,以及教學準備階段是否充分都將在任務表現過程中一覽無遺。同時,因為任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選取最能有效地讓教師能夠掌握學生掌握情況的任務表現形式就尤為重要。
筆者在之上所提供的名詞性從句這堂課上,筆者在任務表現上首先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借助多種多媒體方式將學生習作展示出來并邀請學生上來對這些句子做出評價。
教師選取多種任務表現方式相結合不僅僅是響應任務型教學法所提倡的合作學習和師生和諧共創的原則,更是不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前瞻性、開創性的高級思維形式(王寶印,2008:183)。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時發展思維的過程(王寶印,2008:181)。教師應該為學習者提供足夠的空間允許學習者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充分的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看法,進而逐漸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二語教學中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它倡導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活動和學習材料,既要求任務呈現具有目標性,有可行性,并能激活學習者對完成這一任務的興趣,也要求教師也任務準備階段緊扣任務有梯度、合作學習、師生和諧共創教學生態環境,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還能創造性的使用語言。任務的呈現再到任務的準備最后過渡到任務的表現,這是包括筆者在內的一線教師覺得切實可行的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2011,《英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左煥琪,2007,《英語教學的新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魯子問,康淑敏,2008,《 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 王寶印.,2008,《循環式素質英語教學法》,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5) 王穎,2012,《 英語教學中反饋研究:理論與實踐》,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6) 皮特·科德. 1983. 《應用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莉,女,中教二級英語教師,單位:長沙市寧鄉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