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作林
摘 要: 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邏輯思維,培養學生這種思維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清晰認識。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 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218-01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逐漸成為主要目標。素質教育提出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小學數學教育來說,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小學生能夠自主的對數學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分類、判斷和歸納。
一、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分析
大量心理學實證結果顯示,7~12歲是小學生思維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望和質疑意識十分強,同時也能夠很快的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子、分母、公式、數學概念是一種抽象性的符號,小學生通過學習加減乘除運算初步認識到上述抽象符號的運算法則和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全新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提出,小學數學教育要使小學生具備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小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僅只是讓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小學生將數學邏輯思維帶到日常生活中,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數學難題。
二、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對策分析
1.結合情景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情景教學向來都是小學生喜愛的方式。小學接單的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欲望和動手操作能力,過去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小學生設置科學的學習情境,能夠保證小學生獨立思考,促進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將小學生喜愛看的動畫片人物和教學相結合。在講解乘法運用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和《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內容相結合。在羊村舉辦了森林運動會區,第一名是喜羊羊獎勵5籃子,每個籃子中有3個蘋果,第二名是沸羊羊獎勵了3個籃子,每個籃子中有3個蘋果,第三名是灰太狼獎勵1個籃子,每個籃子中有3個蘋果,問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很多小學生都喜歡卡通人物,利用講故事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情境,全面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小學生試著分析和解決上述數學問題。
2.采用直觀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性
具備一定的抽象觀念是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將抽象觀念引入到學生的思維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小學生邏輯思維具體情況開展直觀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和直觀性開展數學教學。在進行圖形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圖形在屏幕上清晰的展示出來,讓小學生直觀的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性,加深學生之間的記憶。并且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圖形進行伸縮變換,將每個圖形用不同顏色進行擴展。通過采用上述直觀的教學手段,學生很容易的得出圖形之間的變化規律,通過分析比較,記憶各類圖形的特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具體教學模型的展示,讓小學生更好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
3.數學和生活相結合,提高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和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數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性,讓小學生親身動手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小學生常常將厘米、分米和米等長度單位混淆,三者之間的長度關系常常弄不清楚。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相關問題讓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布置如下作業:要求小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測量一下數學課本、餐桌、電腦和電視機的長寬,并將其用厘米、分米和米三個不同長度單位表示。通過讓小學生自己測量,自己計算,了解具體事物的長度和寬度,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各種距離單位的差別,也讓小學生對日常生活物品有更加深刻數學思維理解,真正將課堂學習到知識帶到生活中。
結語
總之,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轉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以小學生為教學主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促進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鄧冰,黃列玉,馮承蕓,庹安寫.貴州省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現狀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 2007(04)
[2]黃列玉,鄧冰.小學生數學基本能力測試量表在貴州省的應用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 2006(05)
[3]李麗,吳漢榮.中國小學生基本數學能力發展水平現狀抽樣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06(04)
[4]吳漢榮,李麗,約翰·哈夫勒.中德學齡兒童數學能力發展水平跨文化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03)
[5]周瑩,潘鳳珍,唐劍嵐.維漢9~12歲兒童數學能力的比較與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