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生命課堂” 要立足“生本” ,重視“體驗”, 注重“合作”,追求“愉悅”。 教師引導點撥,使課堂氛圍和諧、民主,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
關鍵詞:“生命課堂”;“生本”;“體驗”;“合作”;“愉悅”
“生命課堂”應是這樣一種課堂:教師引導點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課堂氛圍和諧、民主,學生自主探究和諧統一,在課堂中學生知識得到積累,情感得到熏陶,思維得到培養,這樣的課堂就是“生命課堂” 。
一、生命課堂立足“生本”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最基本、最活躍的“細胞”,構建生命課堂,必須尊重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生命課堂的最顯著特征就是開發與使用課堂資源。一方面,要把握重點、抓住重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程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成為可再生資源,形成資源使用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要及時利用課堂隨機生成的資源。
二、 生命課堂重視“體驗”
1.引導學生體驗問題生成的過程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自我糾正的時間,讓學生發現錯誤,并從中學習。同時,教師應用贊賞的目光及言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使他們不知不覺地融入數學學習中,從而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體驗知識就是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覺、去驗證、去應用,從而發現、理解、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如果說“在體驗中學習”學到的是知識,那么,“在學習中體驗”就是形成了技能。
3.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實踐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體驗程度,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然地把多方面的數學知識加以應用。掌握一些應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把抽象的數學形象化,加深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學生自己創造出的“生活”更富有現實意義,學生也從中進一步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三、生命課堂注重“合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那種單一化、模式化的弊端,為師生互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當作一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協同發展的目的。
四、生命課堂追求“愉悅”
課堂教學氛圍是否富有生命化,部分制約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并影響著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知識往往要借助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收,很難想象小學數學知識中那些枯燥的符號、公式,在沉悶的環境中如何能被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所接收。因而課堂教學應使學生情感愉悅、精神振奮、思維集中。
1.滿足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努力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好奇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教師授課時要態度熱情、親切。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內容要主次有別,節奏要快慢得當。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心理學研究證明,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滿足學生“好勝”“成功”的心理需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發展兒童從學習中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以便從這種情感中產生和形成一種情緒——即強烈的學習愿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希望得到成功,他們總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許,當他們正確回答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或解決了一道比較難的題目,都會從心底下升起一股興奮感。小學生如果在數學學習中經常獲得了成功,就會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如果經常失敗,那么他們就沒有了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品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心情。
總之,生命課堂的形成就像是鏈,鏈是一個個環做成的,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環環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環。在這個循環系統中,學生和教師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學生獲得的是關愛、機會、知識、方法、信心、幫助……教師獲得的是享受、回應、提升、成就……師生共同獲得的是歡樂、收獲、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共青團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