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燕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計算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計算貫穿著整個數學教學,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還存在著一些欠缺,影響了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需要引起教師的關注。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可從激發小學生計算的興趣、注重訓練學生口算能力、注重算理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對錯題類型加以搜集整理這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口算能力;計算習慣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學習能力,只有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小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但是縱觀當前的數學教學可以發現,很多小學生恰恰欠缺計算能力。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本文將從激發小學生計算的興趣、注重訓練學生口算能力、注重算理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對錯題類型加以搜集整理這幾個方面入手,展開探究。
一、激發小學生計算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有利于刺激小學生產生學習和練習計算的欲望。為此,教師應該激發小學生對于計算的興趣,要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比如,教師可以講究訓練形式,寓教于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利用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單一的機械的計算,學生易于疲倦、分心。教師可在練習形式上巧下功夫,還可以出選擇題、判斷題,還可以出些和實際生活相關的練習,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小學高年級已學過不少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如果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它,不僅可以激發計算興趣,而且能提高計算能力。
二、注重訓練學生口算能力
基于增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考慮,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口算能力加以強化,原因在于,學生的口算能力乃是其進行筆算與估算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唯有幫助學生養成較強的口算能力,才能使學生的筆算以及估算能力獲得進步,并且提升正確率。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通過正確的方法與途徑增強口算能力。第一,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和傳授正確的口算方法。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根據數字組成規律進行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較易掌握口算技巧的切入點,并且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口算能力。此外,教師亦可以結合乘法分配率等數學規律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第二,教師必須采取系統性的訓練,以便使學生的口算技巧得以夯實。如:20以內的加減法,乘法口訣,假分數、帶分數的互化,求較小的兩個數(或三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一些計量單位的進率,1~9各數乘以π(3.14)的值。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長此以往枯燥地練習也不是辦法,適當地開展一些趣味性的、競爭性的、有獎勵措施的訓練也非常必要。針對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性差的特點,可有意設計安排一些形式多樣的練習和數學游戲來激發學生口算練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如,開展靈活多樣的競賽活動,像心算、速算、開火車、奪紅旗、爬階梯、集體賽、個別賽等,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還增強他們的進取心和集體榮譽感,陶冶情操。
三、注重算理知識的講解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務必使學生在正確領會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筆算技巧。之所以新課標做出此種要求,原因在于唯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算理,才能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既了解如何進行計算,同時亦清楚之所以采取此種計算方法的原因所在。筆者在為學生講解“用兩位數乘”一課內容時,注重幫助學生領會以下內容:(1)在講解13×32的計算方式時,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這個算式的直觀圖示,使學生領會了該算式實則是對13個32進行求和,因此可以對13進行分解,將之分解為3+10的形式,其后先進行3個32相加的計算,再進行10個32相加的計算,最后將兩次得出的結果進行相加,得出了13×32的結果。教師亦可以換個角度使學生加以領會,如將13×32視為(20-7)×32,先計算20個32的和,其后計算7個32的和,最后用前一個和減去后一個和,便得出最終結果。教師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乘法的同時,一并復習了加減法計算知識,使學生實現了計算技巧的融會貫通。此外,教師應當強調學生在計算時必須注意數位置問題,即個位與十位的位置問題,以免出現計算錯誤。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有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為此,教師應該從習慣入手,讓學生認真看題,仔細想題,細心算題,并且在計算的最后耐心檢查,只有這些習慣逐漸形成,學生的計算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下面我們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一一加以分析。
1.認真看
此種方法要求學生在計算題作答之前,應當細致、認真地讀題,以免題目謄寫錯誤,致使最終的計算結果謬以千里。因此,教師必須使學生把握以下做法:在練習薄上謄寫好題目后,不要急于開始計算,而應當核對謄寫題目同原題是否存在不一致之處;對豎式與橫式上的數字以及對應位置的得數加以認真核對,以免出現錯誤。
2.仔細想
此種方法要求學生對待題目不得馬虎大意,而應當仔細對題目加以審閱,通過這樣的方式設計好計算步驟,選擇好計算方法,其后再進行計算。
3.細心算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給他們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檢驗答案的正確性。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打草稿的習慣。很多小學生都沒有打草稿的習慣,導致計算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錯誤。為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演算紙列出豎式來打草稿,從而規范做題步驟,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4.耐心查
此種方法要求學生在完成計算后要做到仔細檢查。一是在作答完畢后,應當檢查計算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二是檢查是否存在抄寫錯誤;三是對每一步的計算結果加以驗算;四是由小組長對本組學生作業習題的作答情況進行檢查,以便發現問題時及時加以改正。
五、對錯題類型加以搜集整理
通常而言,學生在習題中出現的錯誤多具有共性特征,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對共性問題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問題的所在。因此可以說,共性問題較易解決,而一些已經在學生思維中形成認知定式的錯誤則較難改正。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易于出錯的問題類型進行搜集和整理,并根據這些問題設計代表性錯例,帶領學生共同進行糾錯、改正,使學生在日后的計算中規避這些問題,提高計算正確率。
筆者一般以糾錯并改正的形式來設計錯題練習,要求學生先進行糾錯,其后使用正確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具體的操作形式包括課堂練習與作業互批的形式。其中作業互批的形式較為理想,學生能夠在批閱其他同學作業時對照自身作答情況,從而提升其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嚴瑾.小學生分數乘除法計算高錯誤率的成因分析及矯正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惠偉.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數學教學策略淺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9).
[3]張海霞.注重教學環節三“給力”,優化計算教學——淺談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1,(11).
[4]馬建紅.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與問題解決教學有效結合的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
[5]孫玉花.小學數學教學思維能力與計算能力關系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2010,(02).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