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帆
【摘 要】制定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特色的專業培養標準和生產過程課程體系,普及模塊任務、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改革,廣泛運用任務驅動、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多平臺培育專業教師,不斷提升學校育人能力。
【關鍵詞】工學交替 特色專業標準 過程課程
近年來,按照職業人才成長和認知規律,積極推進“園校互動、校企融合”的辦學模式,依靠農業生產培育農業職業技能人才,探索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積極推動現代學徒制,校企建立人才培養工作協調機制,圍繞地方農業經濟產業特點,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專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科學制定學校“農科教結合分段交互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扎實推進專業培養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的改革,普及模塊任務、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模式,廣泛運用任務驅動、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一、創建 “農科教結合分段交互式工學交替”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
在“農科教相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下,各專業以農業生產“時令性”為特點,結合學校教學資源,制定出各自特點的專業培養標準。如畜牧獸醫專業以養殖動物“從小到大”的成長規律提出以“養殖生產流程” 為特征的農科教結合分段交互式工學交替專業培養標準;園林技術專業以不同季節性植物養護需要不同為特點提出的“季節過程導向”的農科教結合分段“交互式工學交替”專業培養標準;農產品儲藏與營銷專業按農產品儲運、銷售流程中各崗位工作任務內容為特征的“工作任務模塊”的“農科教結合分段交互式工學交替”專業培養標準。各專業嚴格按照“四對接”即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目標對接,專業教學標準與崗位能力標準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課程內容與生產操作內容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對接。
二、構建“以崗位能力標準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各專業針對行業崗位工作任務及能力要求、崗位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趨勢、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綜合能力的養成等方面,邀請職教專家、行業專家、校企合作企業專家和畢業生對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多次進行分析和提煉,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務和對應能力,并組織專業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歷經校企雙方反復論證和廣泛征求多方意見,提煉出符合當下的工作領域和典型工作任務,理清需要掌握的職業能力,結合學校的教學實際,由職業能力推導并形成該專業必備的知識和能力體系,構建出該專業課程體系及標準。實現了專業課程設置與崗位工作及能力的有效對接,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銜接為標志的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架構體系。
三、推行“工學結合交替進行”的教學模式
圍繞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創設了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職業活動內容為核心、以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崗位能力標準為核心”課程體系;實施了專業核心、方向課程改革,按照崗位群的典型職業工作的順序、業務流程設置教學內容;開展核心、方向課程校本教材的編寫,教材按各生產階段任務為模塊,每個模塊將專業知識任務安排在前,技能任務在后,圖文并茂全新呈現界面,配套電子輔助教材,大大提高教材的實用性;積極實施核心課程教學,采用 “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在學練中理解理論知識,重點突出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加大校外教學、生產實習力度,充分發揮校企合作資源,讓學生技能的培養與實際生產過程完全真實融合、有機統一,避免“紙上插秧、電腦上養豬”的抽象虛擬現象,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綜合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以畜牧獸醫專業為例,構建以“養殖生產流程”為導向的工學交替專業培養標準,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充分利用農場企業生產平臺、兼職教師和一線師傅等資源,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培養模式,強化專業知識應用和操作能力的規范、標準化培養,制定了體現專業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產業過程職業性高度吻合為特點的“分段交互式工學結合”專業培養標準。其實踐教學安排:第一學期,參觀見習1周,校內實習2周,以增強學生對產業、專業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樹立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第二學期,校內實習2周、校外農場2周教學實習,突出基本技能、規范的操作練習。第三學期,參與區縣獸醫站的春、秋季防疫、學校獸醫門診2個月的動物診療教學實習。第四、五學期,每期企業教學、生產實習2個月,參與整個產業鏈的實習;另對有創業志向的學生在校內開展創業實習和專人指導,提供校內實習基地相關設施設備,由創業者自己設計、自己投資、自己經營管理,指導教師全程跟進。第六學期,頂崗實習。學校教師、企業兼職教師、一線技術師傅指導學生實踐,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在實習中,學校帶領課題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新成果推廣示范工作,定期培訓指導農場員工,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真正做到“農科教”相結合即農業生產、科技推廣和職業教育相結合。
四、創設多元平臺,開辟教師專業成長通道
“體驗遠大于理論”,學校積極實施教師進企業、下農村活動。要求教師利用每年假期必須到生產一線進行為期不低于兩個月的農業生產實踐,并作為評職晉級的必要條件。通過實踐他們能夠對先進的技術進行學習和掌握,同時,“落地”的實踐體驗,也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教研能力的提升。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多渠道引進高素質高技能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從基層農技單位、大型農牧企業引進一線技術人才,大力開展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培訓。定期選送青年教師到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進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培訓學習,鼓勵全體教師全方位的能力發展。
實施“四提升”師資培養工程。即專業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服務能力提升。形成了“以專業帶頭人引領、骨干教師為核心、兼職教師為補充”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高品質教育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五、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制定多方參與、校內外評價相結合的既注重過程又兼顧終結的《重慶市農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分段綜合”評價方案》,包括學生基本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三個方面。
學期過程評價:任課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等根據學生學習表現(紀律、作業、答問、考核等)記錄情況對學生公共基礎課程、公共拓展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學習等情況進行過程評價;班主任、家長、社區(村社)工作人員等使用學生素質表記錄對學生基本素質表現、專業技能表現等情況進行過程評價記載。
學期終結評價:每學期末,任課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等根據學生課程學習態度、學習過程等過程評價記錄和期末考核結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形成學生課程總評成績;班主任、家長、社區(村社)人員等對學生遵章守紀、參與各類活動和取得的效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評定學生基本素質表現、專業技能表現等成績。
六、近年來取得的成績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學校創下了2010-2016年全國農業技能大賽獲得獎牌,累計“7金6銀2銅”的優秀成績,位居全國同類學校前茅。辦學成績突出,被農業部遴選為全國首批25所能力建設試點院校;系全國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培訓基地;2013年評為全國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工作優秀培訓機構;學校連續多年評為重慶市先進單位,2014年評為重慶市首批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學校和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