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鄭婷婷+王正明
(昆明理工大學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地域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在科研能力上大多較為欠缺。本文在對昆明理工大學信自學院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簡單分析了當前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較低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 經濟困難學生 現狀調查 科研能力 對策分析
引言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教育的浪潮,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站,如何開展好創新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將創業作為雙創教育的成果,那么創新則是推動雙創教育“開花結果”的唯一核心推力,這點從近年來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獲獎情況便可見一斑。高校學生缺乏社會資源和社會經驗,如何在雙創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關鍵還是看創新,而要創新,歸根結底是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掌握情況和科學研究能力。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家庭及所在高中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學生在上大學以前對于計算機及科技文化實踐活動等接觸相對較少,導致進入大學以后,特別是信息類學科的學生,不能及時跟上課程進度,動手實踐能力不強,思維意識較為落后,專業素養不高,因此科研意識和能力顯得更加薄弱。
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并非要所有學生都去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正如我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目的不是使每個學生都去創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1]。培養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能力,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具備發現、提出、解決問題和得出結果的能力[2],讓學生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以便他們具備更強的社會競爭力,提高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目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已較為完善,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的資助已基本能維持學習和生活的要求。高校的助困工作應轉向“能力資助”,將幫助學生通過大學生活擺脫貧困作為助困工作的重點和目的。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能力薄弱一方面將影響他們對于學科的掌握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長遠一些將影響他們能否擺脫貧困或及早地擺脫貧困。因此本文對信息類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一些對策分析。
1.科研能力
在調研開展及探討科研能力建設之前,有必要先對科研能力做一個界定。本文所指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和搜集資料的能力、對研究對象及其相關資料和信息進行分析與思考的能力、運用創造性思維來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結果的能力、對科研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表達的能力及對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力[2][3]。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問卷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同一學號、IP地址、終端設備僅能提交問卷一次,以保證問卷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昆明理工大學信自學院經濟困難學生為研究對象,回收問卷478份。問卷共有16道題,其中1道填空題,1道簡答題,10道單選題,4道多選題。問卷結果通過網站進行專業的分類和分析,以提供論文的研究數據。
3.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現狀調查結果
3.1科研活動參與率較低
從經濟困難學生對科研活動的了解和參與程度看,僅有24名學生參加過或正在參加科研活動,391名學生了解但未參加過任何科研活動,63名學生幾乎不了解相關信息,在478名學生中,僅有5%的學生參與過科研活動。由此可見,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程度較低。
3.2對自身科研能力現狀認識清晰
從問卷結果看,80%以上的學生對大學生科研能力有較為清晰的認識,33名學生表示在遇到問題時,能從多方面思考、探索可能性,89名學生具備基本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74名學生表示能簡單地處理一些小問題,80名學生認為自身不具備主動探索、科學研究的能力,70%以上的學生認為在有人帶動的前提下,更好地解決面臨的問題,99%的學生意識到自身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認為需要提高科研能力。
3.3急需建立健全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
筆者在分析問卷時發現,幾乎所有的經濟困難學生都意識到自身科研能力需要提升,參與科研活動主要是培養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鍛煉能力和學習科學規范,但仍有5%的學生對參與科研活動顯得較為矛盾,從進一步的總結和分析便不難得出其緣由。在被調研的學生中,僅有8%的學生會高度關注學校、學院的網站、微信公眾號,以便獲取科研活動及學科競賽的相關信息,其余92%的學生都被動地接受信息,由此說明經濟困難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不高,也說明學校有關宣傳等還不夠完善。
從問卷結果看,60%以上的學生意識到參加科研活動可以激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加深對專業知識的鉆研,可以學以致用,使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可以開闊視野。65%以上的學生認為目前經濟困難學生科研活動參與率較低主要是沒有濃烈科研和學科競賽氛圍,沒有可以學習的學生科研團隊,沒有導師定期進行指導和幫助,以及相應的獎勵辦法不夠完善造成的結果。因此從整個調研結果看,要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能力,就需要建立健全經濟困難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
4.對策分析
4.1搭建完備的信息宣傳平臺
大學生在本科階段之前,均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每個班級都配備班主任,班級及學校的各類事宜均由班主任每天親自傳達,學生接收信息渠道單一但接收效率較高。進入大學后,特別是大多數學校實行選課制以后,班級不可能再像高中階段那樣每天集中,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因此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平臺,以QQ、微信、公眾號、微博、宣傳欄、展板等為主,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培養學生養成信息獲取的習慣,在信息發布平臺上定期發布關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益處、獎勵辦法、宣傳貧困生科研團隊、各類大賽獲獎情況等,以此為導向,提升學生對于參加科研活動的意識,培養他們參與科研活動的興趣。
4.2定期舉行學術講座
學生是否知道所學專業學科最近的研究熱點,是否知道用人單位最需要的技術人才,是否知道所在學院的學科知識強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是否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科研活動。因此,定期邀請校內的專家,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企業相關負責人,或是成績較為突出的研究生、本科生學長為學生做學術講座,一方面是營造學術氛圍,引導學生思考專業問題,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提供科研方向的選擇。
4.3建立貧困生科研示范團隊
無論是在現實的工作生活或是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傳幫帶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做學生的培養工作時,學長的作用不可忽略。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還是一面旗幟。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如能有科研示范團隊在前引導和鼓勵,將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他們對科研氛圍的感受,提高他們參加科研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挑選一部分有潛力的學生,根據興趣和特長,建立科研團隊,配備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定期組織學習和交流,參與科研項目,參加學科競賽,發布學術成果顯得極為重要。
4.4提倡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助研”工作
經濟困難學生“助研”工作不僅能優化勤工助學的崗位設置,還能將“導師制”運用到經濟困難學生的培養之中。
勤工助學作為經濟困難學生的一項重要經濟資助工作,不僅能給予學生經濟資助,還能提升學生自給自足的能力,但傳統的勤工助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相關研究深度剖析了當前傳統勤工助學存在:崗位數量不足,崗位技術含量較低,過于強調助困、缺少育人功能、師資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因此,筆者將助研工作以一種新的形式引導到貧困生勤工助學工作之中,使貧困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承擔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科學實驗、撰寫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等具體研究任務的工作。
從實踐情況看,經濟困難學生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參與科研項目后,對科研活動的意識便發生轉變,消除了他們對科研工作的畏難情緒,學生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提升了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和專業技能,學會了相應的研究方法,增強了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經濟困難學生助研工作的開展不僅拓寬了經濟困難學生的培養模式和方式,而且解決了導師招聘助研學生發放酬金的問題,以及學生學術成果發表時的資金問題,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將導師制真正運用到本科學生培養中的示范。
結語
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總結起來是要以幫助學生真正脫離貧困為目的。貧困學生在校期間,其家庭千辛萬苦地支持他們求學,因此,學校有責任讓他們學有所成,在畢業時有就業競爭力和工作能力,盡快和盡早地脫離貧困。
本文基于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科研能力現狀的調查,提出一些提升貧困生科研意識和能力的措施。從實踐情況看,經濟困難學生無論是在科研興趣和學術成果的數量上均有很大的提升,未來筆者將持續研究貧困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辦法,以期更好地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寶存.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去創業[N].人民日報,2015-12-15(7).
[2]俎云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4):101-105.
[3]王根順,王輝.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途徑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3):44-48.
[4]李敬輝.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5]朱曉東.高校勤工助學現狀與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1.
[6]王霞.新時期高校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7]劉鳳紅.大學生勤工助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黑龍江:東北石油大學,2013.
本文為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度“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項目:貧困生科研能力培養計劃(項目編號:KKZ1201503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