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麗


(杭州市蕭山區第六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61)
摘 要: 經過近幾年的區域地理教學預習作業設計探索,作者嘗試通過針對教學目標,設定預習目標;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預習作業;嘗試做形式多元化和趣味性的預習作業,以及做有自我檢測的預習作業等形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促使他們不斷反思,逐步形成地理學習策略,使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增強。
關鍵詞: 預習 自主學習 區域地域復習 設計策略
因為中考不考區域地理的關系,現在某些高中生對區域地理這塊內容一無所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擔心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否全面,力求在課堂上把所有知識點全部羅列一遍。在內容安排上,大都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這樣的順序,板書也無一例外地采用大標題加小標題,講過了就算好了,覺得放心了。在區域地理預習作業的設計中,往往以羅列法把知識點以填空題的形式加以呈現,以期學生理解和認知知識。
回顧這幾年我校的區域地理教學,在區域地理預習作業方面做得仍然比較欠缺,如區域地理預習作業的布置隨意性過強,不考慮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不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學情,等等,結果不但導致學生很難預習到位,而且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學生隨著學科難度的加大,對區域地理學習失去興趣,更別提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的培養。下面對這些問題進行列舉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有效預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針對教學目標,設定預習目標
案例1:日本自然地理復習預習目標:
(1)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2)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河流)。
問題分析:
(1)預習作業目標導航不明確,過于籠統。一些學生沒有系統地學過區域地理,對很多概念所涉及的內容是非常模糊的(如位置包括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等),在沒有概念的支撐下,學生的預習是盲目的、無效的。
(2)預習目標與教學目標完全一致。預習目標與教學目標幾乎是一致的,學生的預習肯定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所以細化預習的內容,使內容在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
案例改進:日本自然地理復習預習目標:
1.預習的知識目標
(1)識記日本主要的四個島嶼(島嶼名稱和成因)、鄰海(日本海、東海、)、海峽(朝鮮海峽)、大洋(太平洋)。
(2)識記地形特征(主要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氣候(兩種氣候類型及在本州島上的分布)。
(3)回顧并記憶東亞季風氣候的成因和特點。
(4)讀懂季風氣候呈現海洋性的氣候特征(夏季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多)和原因,并盡量自己能圖文結合分析。
(5)理解島嶼上河流的水文特征——短小流急。
2.預習的技能目標
使學生學會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研究有關區域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優勢分析:(1)改進后的案例,預習目標明確,等級分明。識記的要求預習后記住;理解的先了解后上課做講解;讀懂類的是課上要重點分析的,是整堂課的一個難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2)改進后案例的預習目標不再是復制教學目標,而是對預習內容有了明確的要求,在這樣的目標前提下,學生明白了所要預習的內容,對其中的重難點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預習作業應有層次有梯度
案例2:日本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復習的預習部分:
(1)日本主要由 四大島組成。(2)日本山地面積占 , 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山地分布于日本 。(3)日本處于 的碰撞地帶上,多 ,日本最高峰是著名的活火山。(4)日本 所以水力資源豐富,但 資源缺乏。(5)日本位于 帶,氣候主要有 和 兩種氣候類型,由于深受 的影響,沿岸又有 流經,年降水 ,氣溫年較差較 , 性特征顯著。
問題分析:案例2的預習作業缺乏層次性和梯度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一定差異的,教師在作業布置上應該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通常的“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會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學困生的課業負擔。
案例改進:日本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復習的預習部分:
日本:現代資本主義國家。
1.位置:經緯度位置(主要的);海陸位置;板塊位置(能在空白圖上說出)(a級)。
2.領土:日本是島國,能在圖上指出并說出主要的四個島嶼的名稱(a級)。
3.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b級)
【解釋說明:一個地區地形特征的表述:一般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勢及地形種類及分布等方面說明。例如:某地區地面起伏大,西高東低,東為平原,西為高原,平原、高原面積廣大。】
(2)氣候:主要的氣候類型有 和 (a級)
四個島嶼的氣候分布(a級)
合作完成:a.思考日本氣候類型的成因和特征?(b級)
b.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冬夏季降水有什么差別?(c級)
……
優勢分析:
(1)案例2中日本區域自然地理特征預習中增加了難度等級,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分成a、b、c三個類別。其中,a類作業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鞏固。c類作業側重于綜合能力的運用。b類作業則介于這兩者之間,學生根據自身水平選擇作業。(2)在預習中增加一些知識建模,有利于學習掌握分析問題的角度,同時可以加大區域地理學習中的一些知識重點和弱化預習題目的難度,使學生做題時有話說。(3)在預習中增加了一些需要理解和綜合運用的題目(c級),這樣布置預習要求使一類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滿足。在難度較高的情況下,同意學生之間合作完成,使學生之間能在課前對講學知識有討論、有思考,不為單純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4)難度等級讓學生明白自己預習后能完成的等級,明白哪些是預習后不用老師教的;哪些是需要思考的;哪些是思考還是存在難度的。
三、做形式多元化和趣味性的預習作業
1.形式多元化的預習作業
案例3:中亞預習:(1)位置;經緯度范圍:大部分位于 °E— °E N— °N。(2)讀圖填圖:
(1)在圖中填注國家名稱(只填寫字母)
A.伊朗 B.阿富汗 C.巴基斯坦 D.中國 E.俄羅斯 F.吉爾吉斯斯坦 G.塔吉克斯坦 H.土庫曼斯坦 I.烏茲別克斯坦 J.哈薩克斯坦
(2)在圖中填注河流或湖泊
a.里海 b.咸海 c.巴爾喀什湖 d.錫爾河 e.阿姆河 f.伊犁河
問題分析:(1)復習區域,預習作業的模式就是填圖和填空,形式單一。(2)案例3中無法體現中亞預習的重點,預習作業不能有效結合教學目標。(3)初學中亞時馬上拋出這么多名稱,對于學生來說,完成作業容易,但是真正接受起來是困難的。(4)這種形式的作業似乎就只要對著書上的一張圖就能把作業完成了,那么真正預習的重心在哪?有多少同學還會繼續讀書上的其他內容。
案例改進:中亞區域復習預習作業:(1)中亞區域地理特征的中心詞:?搖 ?搖(b級)。(2)找出教材中《中亞》部分內容中跟中心詞有關的語句,并寫在空白處(a級)。(3)根據學習區域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個結構圖(c級)。
優勢分析:這種預習作業感覺像是布置語文作業,但其實完全不是簡簡單單地找個中心詞和找跟中心詞相關的語句那么簡單,而是讓學生在預習時,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看書,這樣看書時效率會更高,效果會更顯著。同時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通過區域學習的方法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結構圖,這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也就是通過預習要基本建立知識框架。此時的要求是通過預習能自己整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能總是不放心,總是牽著他們的手走,這樣只會使學生的能力越來越弱,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為“學生始終是各個學習環節的主體”,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性、主體意識。
2.趣味性的預習作業
案例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預習:
問題分析:
(1)千篇一律的預習形式,可能會讓學生很無奈,在這樣的情境下預習效果可見一斑。(2)整個區域的知識結構呈現,對于學生來說,內容是陌生的、枯燥的,內容是非常多的,能否找一個興趣點把知識有機結合是我們設計預習作業時要思考的問題。
案例改進:撒哈拉以前的非洲預習作業:
資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長期以來,這里的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因此,糧食供應不足。于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放牧過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這樣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生活。
新華網內羅畢10月4日電: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12年總游客人數為3380萬人次。旅游業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較小,總收入達360億美元,占這一地區GDP總量的2.8%。非洲,這片炙熱的土地上,充滿了讓游客魂牽夢縈的獨特魅力。每年也會有許多不同的旅游路線供游客選擇。
假設你是一位旅游規劃設計師,那么請你做幾條經典的非洲旅游線路來吸引中國游客前往非洲旅游,讓中國游客能欣賞到別樣的風景,讓那里的人民擺脫貧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以幾個同學合作完成)。
優勢分析:(1)這種預習作業與常規預習作業不同,對學生來說既新鮮又具有挑戰性和吸引性,挑戰性在于只有學生自主地在了解更多關于撒哈拉以前非洲的信息的基礎上,才能設計旅游線路;吸引性在于旅游的話題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不能親身實踐的情況下,模擬一下可能讓很多學生產生興趣。這樣的預習效果可能不能牽引出書本上的所有知識點(這靠教師去引導),但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最可貴的。(2)從預習作業的完成形式上來看,可以是學生個人完成的獨立練習,也可以是和同學一起合作完成的互動練習。總之,豐富多樣、形式多變的預習作業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完成預習作業的興趣,調動積極性,使學生對預習有期待,并能認真完成。“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識的灌輸,尋找更多的途徑,讓學生開心地學習,這樣的學習會比單純地羅列知識更高效。(3)打破一貫的風格,總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通過教師的激發,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達到學生學習意識的強化,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四、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做有自我檢測的預習作業
問題分析:
區域地理的預習作業更多的是讓學生讀圖、填空,記憶、背誦,但是面對這么多的圖文信息,學生通過預習又能掌握多少,教師讓學生預習后,如何能有效地掌控學生對該區域的已有知識和未解知識,以便在課堂上能更好地利用40分鐘?
預習中加入自我檢測試題,勢必會增加預習的作業量,檢測的題目必須緊扣預習目標,否則對學生來說,增加了作業量,反而沒能實現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選題時一定要反復斟酌,同時值得探討的是什么時候做小檢測最有效呢?
案例5日本自然特征預習后的自我檢測(課堂前5分鐘):
1.日本地形地勢的特點為( )
A.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 B.以山地為主
C.東南高、西北低 D.自西北向東南降低
2.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國土面積狹小 ②森林資源豐富 ③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④降水豐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關于日本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日本群島位于太平洋板塊上
B.日本最高山為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
C.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D.日本境內多山,3/4是山地和丘陵
4.在2008年櫻花盛開的季節,胡錦濤主席一行圓滿完成了對日本的“暖春之旅”。推進中日友好關系。
(1)日本與我國一水之隔,這里的“一水”是指( )
A.日本海 B.渤海 C.黃海 D.東海
(2)每年日本不同地區櫻花開放日期各不相同。從4月初到6月末櫻花依次盛開的地區是( )
A.本州、九州、北海道 B.北海道、本州、九州
C.九州、本州、北海道 D.北海道、九州、本州
5.關于日本氣候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季風氣候呈現大陸性特征
B.日本降水均勻,是海洋性氣候
C.夏季太平洋沿岸少雨
D.冬季日本海沿海多雨雪
……
優勢分析:(1)通過自我檢測,能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對該區域預習的效果。這樣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隨時調整上課的節奏。(2)有了自我檢測,學生會有一定的壓力,預習時肯定會多花心思。(3)5分鐘檢測的效率,應該遠遠高于教師在課堂上陳述5分鐘知識點的效率。
總之,預習是學習新知識的必備環節,特別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讓自主學習有了落實,鼓勵學生對于問題敢想敢問,讓學生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知識的使用價值。同時,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預習環節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進一步確定當堂課的重難點、課堂知識容量和教學進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使課堂變成師生、生生間雙向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每一次新知識前的導學設計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充分重視,這對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陳詩吉.例談高考轉型下區域地理案例導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6):51-54.
[3]白優優,張雅梅,陳瑛.初中地理“小組作業”實踐案例與應用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