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建兵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僅僅是教師將知識強加給學生,那么學生就不會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并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很多工作都是按部就班的開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不過是機械性的記憶,對歷史知識的要點和難點,知識體系的架構,都不是特別的清楚。初中歷史教學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倘若在該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一個理想的學習效果,將會對學生后續的學習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初中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從本質上來說,是指人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對于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理論產生的困惑進行探究和詢問的過程。問題意識是一種促進人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動力,也是幫助人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能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尋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進行學習。同時問題意識也代表著學生自我獨立思維能力的形成,可以促進學生個人觀點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學生發揮個人的主動性,與教師在同等思維層面上進行互動與探討。可以說,問題意識改變了歷史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角色的狀態,能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有效良性的互動。而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能通過學生所提出的不同問題來判斷與分類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使用更為有效的差異化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十分關鍵且重要,是各位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納入的重要教學內容。
一、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不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顧及到班上每一位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將所要教授的知識傳達給學生,這就導致了在教學課堂中,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往往會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去解答,通過對問題答案的探索、查閱、記憶,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其能夠牢固地掌握。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提出問題。而教師也只是注重自己是否將知識傳達給了學生,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教師的要求,卻往往忽略的學生是否存在問題,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教師的主導地位過強,抑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
自古以來,教師往往在課堂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學生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都是教師來決定。而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灌輸式的,學生們幾乎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而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基本都來自于教材,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是要檢查學生是否努力的學習過,是否掌握了應當學習的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中一直跟著教師的思路和步伐進行學習,或是因為教師將所有可能存在疑問的知識點都做了詳細的講解,直接消除了學生的疑問,或是教師具有過強的威嚴,導致學生有問題不敢提出,失去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漸漸地,也就失去了問題意識。
(三)教師未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提問環境
教師為了能夠加快教學的進度,往往會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直接將所有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們為了能夠跟得上知識內容的學習,只能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由于初中課程緊張,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問題環境。教師們對于所要講解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接受能力卻并不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鼓勵的,失去了問題環境,學生們自然就沒有機會向教師提出問題。
(四)陳舊的教學評價方式抑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如何對學生所學知識以及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考核?這主要還是依靠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評價。我國現有的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往往是采取考試的形式,以學生所得分數的高低來對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然而,這種評價方式只適用于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的考核,卻并不能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進行衡量。而為了能夠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教師和學生就會以應試知識的教學為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會以考試為中心。問題意識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被忽視,這也就導致了現有的教學評價方式抑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提高問題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的途徑和手段
(一)堅持現代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理念之間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堅持現代教育理念,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發揮的平臺,改變過去的應試教育和滿分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此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和地位,引導和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問題中發現答案,使學生同學思考相關的問題,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夠很好的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就需要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氛圍和環境,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夠完全自主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膽的質疑和批判相關的歷史觀點。歷史是不復存在的。學習初中歷史,就是為了使學生對過去的相關歷史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面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通過學生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對相關的歷史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亮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如支持、贊揚、否定、批判、質疑等等,并提出相關的理由進行支持自己。而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觀點,不要一味的批評反對,打擊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而是要進一步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和觀點。正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不斷的得到訓練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有所提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長此以往,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敢于發表見解,思考相關的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出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從教學的根本目的出發。掌握和了解初中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水平,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保持理性而溫和的態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問題層次,提問頻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點撥,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初中歷史學習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