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
【內容摘要】初中化學課堂上的失誤多是由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需要引起的,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并與學生交流,可以更多地發現學生的認知需要,從而減少教學失誤。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可以發現最小的知識點也可以激發學生化學探究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 教學失誤 認知需要
教學是一個需要精心設計并努力實施的過程,但百密難免一疏,教學中出現失誤也是在所難免,對于教師來說,教學失誤并不可怕,因為教學畢竟是一個遞進上升的過程,前面出現錯誤后面可以彌補,這原本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應有之義。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失誤中尋找失誤成因,并努力尋找改進空間。本文試以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次失誤個案為例,談談筆者的淺顯思考。
一、一次教學失誤現象描述
通常情況下,課堂上的教學失誤一般都不會是“技術”的失誤,因為這屬于教師的基本功,失誤往往都是“理念”失誤,這里先看一個例子。
在“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根據教材來看,其是通過傾倒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實驗,來讓學生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與空氣比較)溶解性以及是否支持燃燒等性質的。在實際教學中,按照這樣的順序是可以讓學生得出結論的,但在一次的教學中,按照這一思路教學之后,聽到幾個學生在下面嘀咕:“就這樣?感覺沒意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正好是接在上一課的習題講授之后的,考慮到這一內容不算難,因此接在習題之后講完。原以為小菜一碟的內容,想不到得到了學生這樣的評價,這引發了筆者的深思。
課后在與這幾個學生的交流中,筆者注意到這幾個學生表現出一種共同的想法,即化學結論的得出過程顯得太枯燥,沒有想像中探索的味道。學生所說的探索應當是科學探究吧,以前采用探究式教學的時候,都是針對比較重要的規律,所用時間都有半節課以上的時間,像這種很小的知識點,一直以為是不適合采用探究的方式進行的。但從學生的學習反應來看,這種基于“做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結論”的模式,學生似乎并不歡迎,而仔細想想,這種模式確實不能顯示出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而應有的探究特征。
二、教學失誤的原因及分析
從學生視角來看,不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教學過程自然算是失誤的,進一步深入分析后可以認為,這種失誤實際上也就是改變傳統教學思路的基礎,因為其再次提醒教師: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顯然,學生需要的是一個具有探究意味的學習過程,而不是這種模式化的過程。那么,化學知識的形成無論知識點的大小,其應有的探究意味如何形成呢?
從學生角度來分析,化學結論的得出一定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既然如此,那學生在未知化學結論的時候已經知道了什么?從未知到已知應當是一個什么樣的建構過程。就如上面的例子中,絕大多數學生起初并不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知道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不強,那個時候他們知道些什么呢?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過這樣的一句經典名言:如果要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濃縮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弄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并且根據這個進行教學。而在研究自然科學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的學習理論,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生原有的經驗是建構新知識的重要基礎。而反思上述教學過程,恰恰忽視的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三、基于認知規律改進教學
細細想來,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原本是有著強烈的探究需要的,只不過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當下的化學教學更多的服務于應試,因而也就多了許多機械式的教學,但由于重復訓練導致學生的考試成績還不錯,因而掩蓋了教學的這些失誤,從而最終表現為對學生學習需要的忽視。
事實上,探究需要背后是初中學生認知規律的體現,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既有科學探究的興趣,也具有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初中化學教學作為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建構過程,不應當忽視學生的這種認知需要。于是,筆者作出了這樣的教學設計:首先,課堂上的即時提問發現,學生起初并不認為水中有二氧化碳,他們認為水就是水,氣就是氣;但這個觀點被少數學生否定,因為他們知道魚所吸的氧氣就在水中;但是水中有氧氣又不能證明有二氧化碳。于是關于這個知識點,學生的觀點就發生了碰撞,這個碰撞恰恰是提出實驗的契機。教師問:如何才能證明某個觀點是正確的?學生幾乎不約而同地答“實驗”,于是做實驗就順理成章的事情,那這個實驗怎么做呢?這個問題又可以驅動實驗設計,有學生提出用吸管向水內吹泡,看泡能否溶解到水中;也有學生說這個實驗不行,因為生活經驗已經證明泡會冒出來……在這樣的逐步探索中,當教師提出課本上的實驗方案時,學生紛紛感覺到設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