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春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面臨新的更大的挑戰,作為特教管理者,應從精神文化的重建、制度的淡化管理、公平原則與需要理論的合理運用、全員參與管理及寬待教師等方面對學校常規管理的改進進行思考,意在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學校的常規管理成為發展特殊教育的助推器。
關鍵詞: 新課程背景 特殊教育 常規管理
“振興民族的素質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所學校的興衰成敗,關鍵在師資。因此,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教師工作的主體感、現實感和生命感,是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社會轉型和教育全面改革之際,教師承受著越來越重的職業壓力,作為教育教學部門主管,對學校常規工作不僅要常抓不懈,更重要的是應該審時度勢,常改常新,使其成為一種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永恒動力。剖析學校常規管理現狀,應從如下方面加強改進[1]。
1.重建特校精神文化
當前,特教學校辦學水平日趨提升,組織管理日趨科學規范,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一方面學校應豐富師生生活內容,注重文化生活的陶冶。加強對師生生活方式的引導、改造和激揚,同時結合學校課堂教學及管理制度建設等各個方面,將精神文化建立在學校整體教育的架構之中。教育教學首先必須成為師生的一種高尚、豐富的生活體驗,同時制度建設應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影響師生的思想行為。學校應轉變傳統的特教“重教書輕育人”、“重生理缺陷補償輕精神養育”的狀況,著眼于學校教育整體,立足學校既有的文化傳統,結合先進時代的文化理念,不斷吸納、豐富和提升價值觀、情感態度和生活內涵,為精神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2]。
2.淡化制度管理
用規章制度管理是辦好學校的基本策略。但規章制度不是萬能的,其制約性主要表現為:
(1)相對于學校發展的滯后
規章制度有一個確定的范圍,而學校發展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用確定的范圍去規范不確定因素,必然對學校的發展產生制約性。
(2)對教師個人發展的限制
規章制度具有強制性,有一定的威懾力,在教師心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使部分教師把遵守規章制度,不越軌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這樣,規章制度對多數教師的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限制了個體在規章制度以外方面的發展。
(3)對學校管理者的牽制
學校要發展,管理層人員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如果將大量精力花在煩瑣的規章制度管理上,就沒有足夠的精力思考學校的發展,也無法從更高處駕馭學校的發展走向。
綜上所述,淡化制度管理,可從如下方面著手:首先,嚴要求,輕責罰。工作上態度嚴肅,要求嚴格,紀律嚴明,但對以評價結果為依據實施的獎罰,應注意適度,獎則不拉開太大距離,罰則只要能達目的即可,通常只是“蒲鞭示辱”。其次,積極倡導高尚人格。用中華民族優秀人文遺產、高尚人格激勵教師,注意處理“刺激競爭”與“保護人格”的關系。最后可嘗試成功管理法。即通過管理與評價,使全體教師認為自己是成功者,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與自豪。對教師每一點成績都給予及時鼓勵,給教師搭建發展平臺,讓教師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每一位教師都產生成就感,充滿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只要經過努力就會取得成績。
3.落實公平原則
筆者以為,公平理論對當前所倡導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歷程中教師專業精神的塑造與提升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運用于實踐中應做到:
(1)制定投入與所得的客觀標準,引導教師正確比較
標準應客觀公正、明確具體、盡力量化、操作性強,便于教師互相比較。各項目中有些雖經努力,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如工齡、資歷、學歷、職務等,如果所訂的比較標準中這部分內容權重過大,將影響教師的積極性,使那些比較年輕的教師產生不公平的心理;而像工作態度、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績效等是教師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對這類項目,應設置較高的權重,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2)相對報酬體現多勞多得
根據公平原則,在工作中應把工作或分配重點放在相對報酬上,而體現相對報酬的關鍵就是要堅持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原則,切忌在獎金發放、勞務分配上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應以貢獻大小合理拉開檔次、拉開距離。這樣,才能使那些真正為學校做出貢獻的教師保持積極性。
4.善用需要理論
(1)把握一個“度”字
學校受多方面條件限制,不可能滿足每個教師的每種需要,只能把握分寸,不同情形區別對待。如對事業心強的教師,可采取信任態度,分配難度大意義重的工作,但要為其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一切支持,并適當進行物質獎勵。而個別事業心不強的教師,其需要比較現實,易為物質激勵所動。因此,應把握一個“度”。
(2)抓住一個“主”字
事物都有主次之分,管理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每一位教師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主導需要,管理者若能抓住其主導需要,則能誘發其最大的工作熱情。如針對青年教師主導的發展需要,應給他們定目標,壓擔子,提供發展機會;中年教師主導的是成就需要,對他們除委以重任外,還要注重總結他們的工作成績,鼓勵其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更上一層樓;老年教師主導的是尊重需要,學校的一些決策可征求老教師的意見,并鼓勵其對年輕人進行傳幫帶,對其不足之處不當眾指責,個別勸誡,同時適當減輕工作量,經常詢問其身體狀況等。由于得到了尊重與關心,他們在工作中便會盡力發揮余熱。
(3)落實一個“導”字
為避免或化解需要沖突,管理者應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其從本人與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一些既符合自己要求又具備滿足條件的合理需要。
5.重視全員參與
讓教職工最大限度地參與決策,能提高決策質量,減小政策執行時遇到的阻力,同時體現了管理的民主性[3]。具體做法有:
(1)充分醞釀,提高方案的科學性
一個草案出來,應先發給教師討論,征求意見,然后反復斟酌,慎重取舍教師的不同意見,不采納的應向提意見者說明理由,盡可能得到其理解或贊同。對待方案,要求教師以主人翁態度認真了解其各項內容所蘊含的深層目的,大膽提出不同見解。方案出臺印發以后,要求做到以其內在目的為目標開展工作,不對其中某些難于處理的問題求全責備,更不去鉆方案的“空子”。
(2)評估過程注意全員參與
讓教師提交自查報告、經驗介紹與情況說明,并要求教師在展示自己工作成果及經驗的基礎上,如實反映本校存在的問題,毫不隱瞞地對領導的評估工作提出意見與建議。
6.寬待教師過失
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學校應走進師生的學習與生活中,與他們“零”距離接觸,拉近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尊重教師人格。如果對他們的一丁點兒錯誤或問題一味責備,不但不會使其正視自己的問題改正錯誤,反而會滋生逆反心理,從而對工作消極懈怠,同時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不利于學校工作。會寬容的領導必定贏來教師的尊重,能使教師如沐春風,以良好的心態做好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徐富明,申繼光,朱從書.教師職業壓力與應對策略的研究[J].中小學管理,2002(10):15-16.
[2]王培峰,劉炳霞.特教學校精神文化的反思與重建[J].現代特殊教育,2007(12):15-18.
[3]張曉峰.教職工該何時參與決策[J].中小學管理,2002(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