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國
摘要: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教師應在正確認識創新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優化創新心理,以激發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教育;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73-01
1.正確認識小學實施的創新教育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江澤民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不但要求知識淵博,而且要求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再從未來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創新教育既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斷的改革,我們提倡的創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設備、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中小學創新教育的認識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創新教育有不同的闡釋,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應該說這一認識揭示了創新教育的本質。大家都認為中小學生的創新不同于科學家、藝術家等的創新。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是一種特殊的創造。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新目的是通過這類創新性活動讓其從創新的教育走向創新的人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創新大都表現為綜合的創新素質,其主要包括創新知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
2.優化創新心理,激發創新意識
創新過程并非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如遠大理想、堅強的信念、誠摯的熱情以及強烈的創新激情。此外,個性在創新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個性特點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成就的不同,而創新個性的發揮既有主觀因素,又與內在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主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多與學生溝通,營造和諧、寬松、樂學、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學習氛圍,優化他們的創新心理。
創新意識是人在周圍事物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要參與其中的強烈情緒沖動。這種情緒的沖動程度貫穿在每一個行為表現的過程之中,沖動的積累和連續性決定著創新行為的質量和成果。這里,意識是行為的指南,能力是行為的保證。人的創新意識從孩童時代開始發展到做大事、創大業的創新人才,是極為漫長和艱難的。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主動參與便是學生創造性成長的開始。主動參與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發現,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自覺地去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負擔,甚至會為攻克某一難關而廢寢忘食。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主動參與某種活動的動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通過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欲望,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3.2 誘發學生的靈感。靈感是一種直覺思維,是由于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是認識上質的飛躍。靈感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突破和創新。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
3.3 讓學生體驗成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學生的這些傾向或心理素質,最初只具有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性質,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創造讓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意識。
總之,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關系到培養世紀人才的百年大計,不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話題,更不能隨著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界與教育界的聯動,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長久不懈的努力,使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