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識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在構建開放課堂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引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有效引導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往往只是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思維都被牢牢地束縛住。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變化,它要求老師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逐漸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地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如何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引導。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剛邁入學校的大門,愛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又沒有一定的自制力。這時老師就要進行情境教學。在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引入情境“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詩人出去游玩,不知不覺已經走了二三里地,遠處的村莊里有四五戶人家冒著炊煙,詩人信步走來,又看到四、五處精美的亭臺樓閣,細心觀察,才發現身邊的樹上開著八九朵,不,十朵花。讓學生試著找出其中的數字一、二、三等等,并把它們相加。這樣引用古詩,讓學生找數字,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在學習“長度單位”時,老師可以首先向學生闡述這樣一段話:“小明身高110厘米,每天睡在150厘米的床上,爸爸身高18分米,每天睡在2米的床上。”學生對這段話的描述產生了疑問,厘米是什么,分米是什么,米又是什么。爸爸是不是應該比小明高,為什么小明是110厘米,而爸爸是18分米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接下來老師就可以向大家介紹長度單位了。
二、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動手操作是一個手眼協調的過程。它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玩的欲望,更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習“三角形”時老師可以給出幾個長度,如2厘米、3厘米、6厘米和4厘米、5厘米、9厘米以及3厘米、4厘米、5厘米。讓學生分別用這幾組長度制作小圓棍,然后試著把每組小圓棍拼成三角形。拼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發現,只有最后一組能拼成三角形。讓學生觀察這幾組數據有什么特點,結合自己拼三角形時出現的問題,第一組是兩根棍太短,第二組只能拼成直線。由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在學習各種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出圖形的形狀,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如平行四邊形沿著兩個角可以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就等于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之和。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再乘以2,而三角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由此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
三、學生出錯時要積極引導
小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能力比較低,理解能力比較差,還不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數學又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的學科,小學生難免會出錯。有的老師崇尚一百分,學生出現了一點點錯誤,都要嚴厲批評,然后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因為一點錯誤,否定了學生的努力,不僅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容易讓敏感的學生形成心理陰影。所以老師要樹立平和的態度,耐心地為學生講解。幫助學生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對各種定律理解得不夠透徹,還是因為馬虎,出現了計算錯誤。如果是因為馬虎,老師就要告誡學生養成全神貫注的好習慣。平時做作業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一邊做,一邊玩。做完之后要養成檢查的好習慣,逐漸把馬虎的毛病改掉。如果是因為對各種定律理解的深度不夠,不會靈活運用。那么老師可以用幾道不同的例題來幫助學生理解。
四、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
數學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這也是數學教學的難點。信息技術的出現給數學老師帶來了便利。如小學二年級“圖形的運動”要求學生找出軸對稱圖形以及哪些小房子可以通過平移而重合。軸對稱圖形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大屏幕進行展開、閉合,讓學生清清楚楚地看到,而小房子也可以用鼠標進行平移。再如學習“圓柱與圓錐”時,老師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動態演示,將圓柱體展開、閉合,觀察圓柱體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它由什么組成的。這種教學形式能夠生動形象地把數學理論知識展現出來,無論是對學生興趣的保持還是教學效率的提升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在現階段要想保證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引導教學。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老師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老師要靜下心來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尊重他們的思想和成長過程,從“授人以魚”轉變到“授人以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參考文獻:
[1]李善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6).
[2]林鴻鶴.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探討[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