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花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探尋有效的教育方法滲透價值觀念,以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特點。文章從分析形象、激發(fā)愛國精神,審視經歷、培養(yǎng)堅強意志,典型事跡、引導熱心公益三方面,研究如何結合歷史人物滲透價值觀念。
關鍵詞:歷史人物;歷史教學;價值觀念;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91-01
價值觀念對一個人的信念、理想、目標以及自身的追求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上的特殊人物,挖掘歷史人物身上的獨特人格魅力,向學生滲透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分析形象,激發(fā)愛國精神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可以分析明確某一特定歷史人物的形象,來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精神。例如,在講述“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時,教師帶領學生們分析張謇的愛國形象。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同學們對張謇有什么認識呢?”因為進行過課前預習,所以學生們對張謇有一定的認識,紛紛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張謇高中狀元,但當時國家列強入侵,國家搖搖欲墜,戰(zhàn)爭不斷。他希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他放棄仕途夢,開始了實業(yè)救國之路。”“張謇一生創(chuàng)辦民族企業(yè)有20多個,創(chuàng)辦的學校有370所之多,為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到民族企業(yè)和民族教育上。”教師繼續(xù)進行引導,問道:“張謇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同學們學習呢?”有的學生說:“張謇以國家人民的幸福安康為己任,奉獻一生,讓我深深地為之感動,值得我去學習。”有的學生說:“張謇將國家興亡放在心中,為國家放棄自己的前途,為民族工業(yè)奉獻一生,他的愛國情懷和不喜名利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教師通過歷史人物張謇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愛國精神。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為國家奉獻一生的歷史人物有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善于抓住時機,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歷史人物的形象特征,用歷史人物身上的獨特魅力來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審視經歷,培養(yǎng)堅強意志
現(xiàn)在的學生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家長們呵護、照顧,生活經驗較少,動手能力較差,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沒有獨立堅強的意志,不能自己解決問題,愛尋求他人的幫助。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探尋歷史人物的成長經歷,培養(yǎng)學生們的堅強意志。例如,在講述“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時,教師給學生講述了“鹽堿大王”范旭東的一些經歷,來塑造學生們的價值觀念。范旭東早年曾去日本留學,畢業(yè)之后走上了實業(yè)救國的道路。他去歐洲考察制鹽和制堿的工藝,在國外遭到了別人的嘲笑和歧視。他沒有退縮,雖然困難重重,籌集不到資金、設備,技術人員不到位、專業(yè)人才稀少,有時還要面對軍閥們的搜刮(有一次曾被軍閥們綁架訛錢13萬元之多),但他還是開辦了制堿工業(yè)。他為了企業(yè)奔走操勞,不斷鉆研,終于生產出了我國第一批“紅三角”牌純堿。列強想要與他合作,他表示堅決不與侵略者合作。學生們聽后,都被范旭東的堅強意志所震撼,紛紛表示要向他學習。在上述課堂實例中,教師主要以范旭東的開辦制堿企業(yè)的獨特經歷為例,寓以情感,凸顯范旭東在實業(yè)救國道路上的堅強意志,感染了學生。這樣,教師可以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根據(jù)他們的經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培養(yǎng)學生的堅強意志。
三、典型事跡,引導熱心公益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教育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另外,社會的進步需要每個公民都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歷史人物的典型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引導學生熱心公益活動。例如,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的課堂結束前,教師利用榮德生的典型事跡來引導學生熱心公益活動。首先教師留下作業(yè)讓學生們在課下查詢榮德生的事跡,之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教師說道:“同學們都查到了榮德生的什么事跡,從他的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們紛紛積極回答:“榮德生的一生都在創(chuàng)辦學校,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都有涉足,并且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榮德生重視教育事業(yè),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榮德生先生為無錫的橋梁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創(chuàng)立‘百橋公司,為家鄉(xiāng)筑路、修橋,方便了家鄉(xiāng)和周邊的交通。”“他熱心社會公益,一生都幫助貧苦人民,曾開辦過孤兒院、殘廢院等。除此之外,他還建立面粉工廠,解決了很多貧苦百姓的就業(yè)問題。我應該向他學習,熱心公益事業(yè),為社會做貢獻。”教師通過歷史人物的典型事跡,提取歷史人物獨特的社會責任感,能逐步引導學生向歷史人物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新青年,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一個個勵志的人生故事,向學生展示歷史人物特有的人格魅力,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慶生.中學歷史教學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8).
[2]成福.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滲透[J].成才之路,2011(15).
[3]安玉奎.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和價值觀教育[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