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薩古力·艾爾肯
摘要:基礎教育是為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而我們小學教育更是基礎的基礎,是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首先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觀念,盡可能的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使其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在小學階段,也會存在“學困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此,“學困生”問題的研究就成了教育界以及心理學界極為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學困生”;轉化;愛
“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存在的一個群體,不可避免,也不容忽視。“學困生”就像后飛的大雁、遲開的花蕾一樣,只是慢了一步而已,是完全可以轉化的。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大大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們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從分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說起,剖析了學困生的成因,并提出轉化“學困生”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學困生的成因
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孩子自身的素質,家庭教育的偏差以及來自教師、學校、社會等發面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學困生由于成績差,往往會產生自卑、厭學等等消極心理,從而使成績越來越差。而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小學學困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片面的家庭教育觀念,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和諧的家庭氣氛,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給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障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有害。同時,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影響和教師的不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二、轉化“學困生”的策略
針對以上成因,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轉化策略。認為要使“學困生”走出“學困”的困境,首先要用愛去溫暖他們,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和厭學的心理;學校與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創設各種情境,采用多樣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自制力;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同時,也應注重家校聯合,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也要及時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與學校,老師密切配合,給孩子創設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1.“愛”是永恒的主題。
在轉化差生的工作中, “愛”是我們班主任在轉化差生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班主任不僅要熱愛學生, 更應該厚愛差生,分析差生的心理, 找出差生差的真正癥結。大多數差生的學習成績雖然差,但自尊心很強, 往往爭強好勝,喜歡顯示自己,企圖在同學中樹立威信,但由于一貫遭到冷落,遭的白眼太多,就會自暴自棄,自甘落后,雖隨有上進心 ,但意志薄弱, 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學習興趣。這時, 他們便“另辟途徑”,如通過與別人打架、頂撞老師等行為引起大家的關注,滿足自己爭強好勝的虛榮心。因此說,我們班主任應帶著愛心真正走進差生的內心世界,對癥下藥;要厚愛差生,熱情耐心地幫助差生樹立信心,做差生的良師益友,改變那種“學困生”常被忽視、冷落、甚至受奚落和歧視的局面,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 改變對“差生”的看法 ,做到循循善誘、耐心幫助。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如同春風化雨 ,它的滋潤可以使枯苗復蘇。要在“學困生”周圍打造一種友愛、互助、和詣的良好氛圍 ,讓愛的暖流流進“學困生”的心田。愛是教育的基礎, 只有熱愛學生, 才能教好學生。“愛”是一切教育的永恒的主題。
2.做到一視同仁。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學生總有好差之別。作為一名班主任,既要關心“優等生”,又要關心“學困生”,還要兼顧到中等生。但“學困生”的工作做起來卻很難,有些差生不僅學習成績差,且生活習慣、個人性格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對某個問題,盡管班主任早就指出并反復強調過,但他依然是我行我素,同樣的錯誤不斷地犯,班主任的話就如同“春風過驢耳”一點效果也沒有。這樣的“學困生”想讓教師從心底里去喜歡他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并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思想、沒有知覺、沒有反應,或者是說干脆就“無藥可救”了。“學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進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關鍵還是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班主任,更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成長,要想成為一個好班主任, 也要從關注“學困生”的成長開始著手,并把最后的基點落在關注“學困生”的成長上。
3.發揮其優勢,使其感受成功,消除敵對。
易敵對有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的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煩惱自己總是做不好,看到班主任表揚其他做得好的學生,他自己的心里會非常不服氣,認為班主任不給自己機會,偏心眼,從而喜歡和班主任對著干。作為尚未成年的小學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就更為模糊。因此,班主任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找到優勢,并且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讓他們感到“我能行”,在成功中消除自己的敵對心理。要用積極性的語言鼓勵他們,使之形成良好心境,幫助他們因逆反心理而產生“敵對”情緒。如“我對你充滿信心”,“大家都喜歡你”,“我相信你能克服這個難關”,“你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等,從而促使他們養成正確的處事方法。
4.注重“家庭治療”。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自然形成的。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配合,關注孩子每一個細微的心理變化,從本質上去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和“學困生”的家長一起制定教育的方法,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并一起來監督孩子的行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結語:
一個孩子成為“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轉變他們也非一日之功。“學困生”的轉化需要的是“慈母之心、良醫之術、繡花之功”的態度及功法,即用愛的陽光打開塵封的心扉,接受教育的滋潤,讓遲開的花蕾早日綻放,結出累累碩果。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點相信大家也都深有體會。教育的這種反差效應告訴我們:對學困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教育者必須正確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陸筠(導師:崔玉平).小學學困生成因及其轉化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10).
[2]湯林燕.用行為指導化解敵對的堅冰[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