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萍
摘要: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成為了教育所關注的重點。而在當前低年級雙語教學進程當中,由于存在著教學模式的不同、學生適應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了學生對雙語教學無法適應的問題。本文研究的雙語教學是以學生為核心的,對低年級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適應性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析,指出了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各種適應性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雙語教學;低年級;適應性;教師;學生
雙語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依據學年安排、漢語文和少數民族語文教學交替式的教學。經過教學實踐證明了雙語教學是與民族教育發展相適合的教學方式,但是并不是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需要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而面對著當前漢語的重要性和發展性,所以一般來說雙語教學模式將會逐漸的向著以漢語授課為主,民族語言授課為輔的趨勢發展。本文是在當前雙語教育已成為新疆民族教育熱點問題的情況下,從新疆民族地區中小學所處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以及語言環境的角度進行考察,發現了民族地區低年級學生在漢語教學課程中出現的適應性問題,并探討了解決的辦法。
一、民族地區低年級學生在漢語教學課程中出現的適應性問題
1.不同的學前教育導致的適應性差異。
當前進入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所接受的學前教育有著顯著的差異,第一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所接受的學前教育是較為正規的,進入小學后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很快就會適應漢語和母語的會話能力,能夠和學生及教師之間利用雙語進行很好的交流,第二種情況一部分學生未經歷過任何的學前教育,漢語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很少去和人交往,這部分學社更來自牧區和農村地區;第三種情況一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適應漢語學習和環境的時間相對第二種類型的學生比較短。
2.學生認知差異導致適應性差異。
當前認知已經成為了雙語教學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實際上學生的認知是存在一定差異的,當前的雙語教學主要是以灌輸方式為主的,所以不管是在學生學習啟發方面,還是在知識掌握的手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這導致了學生雙語學習適應性的差異。
二、當前小學低年級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以灌輸式為主,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筆者發現當前大部分低年級的雙語教師都認為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是最適宜的,而相對來說啟發式教學并不是適應生長環境和其他的因素,這就導致了學生出現適應力不足的現象,甚至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和不懂裝懂的現象,這樣的雙語教學方式容易阻礙學生的發展,制約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2.教學內容與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實際想脫離。
教材當中的知識結構是由感性材料組成的,那么就決定看其需要具有邏輯上的意義,也就是新知識要在學生認知結構當中成為有意義的符號,感性材料應該是來源學生的真實生活,但是當前教學內容和感性材料有著很大的差距,這就使得教學內容沒有辦法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自然也就無法保證學習的效果了。
三、有效解決低年級雙語教學中學生適應性問題的措施
1.教師要進行合理性的引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是較小的,對雙語教學的適應性是較差的,那么作為雙語教學的教師來說應該合理的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去之間在雙語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教育背景、家庭環境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引導方案,另外還需要注重適應性的問題,我們知道低年級的學生有一部分來自于農村和牧區,這就會導致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適應力低的現象,那么作為教師就應該及時的發展問題,從而去有效的解決問題。
2.進行雙語教學的合理安排。
雙語教學必須要和當前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相結合,堅持雙語教學的創新,將教學擺在優先地位,保證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到最新的雙語知識,在教師及教學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合理的去安排雙語教學課程。
3.革新雙語教學模式。
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雙語教學,我們可以鼓勵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教學當中感知到教學的核心內容,從而去主動的繼續學習,學生還可以在課堂上主動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更好的去適應雙語教學過程。
4.拓展教學內容。
當前雙語教學內容多是圍繞教材展開的,這與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是相脫離的,那么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去拓寬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師可以積極的去開發校本教材,另外一方面作為地方教育部門來說應該去進行教材的建設工作,使其和民族地區的學生發展需求更為適應。
5.強化師資培訓。
師資水平是雙語教學的基礎。學校一方面要形成多管齊下的師訓格局,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通過教研活動、書面考核、鼓勵教師進修等措施,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水平。
6.創設良好的校園漢語氛圍。
環境對于漢語學習十分重要。讓學生整天“浸泡”在漢語環境中,對提高孩子們的日常漢語會話能力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間漢語俱樂部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漢語競賽等,以此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
7.改革評價機制,加強教育科研。
學校要制訂雙語教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開展雙語教學展示評比活動,探索雙語教學的模式;總結雙語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明確繼承點與改進點;編輯雙語教學研究文集,推出骨干教師,進行雙語教學成果匯報活動;探究雙語教學的課堂新模式,初步形成雙語教學的風格。
總結:
雙語教學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學生在進入小學之前所接受的學前教育的差異就導致了學生對雙語教學適應性的不同,而這一問題,要求教師要進行合理性的引導,合理的安排雙語教學課程,革新雙語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更好適應。
參考文獻:
[1]張雨蘭.中國視角下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J].文學語言學研究,2008.第37期.
[2]張惠玲.青海民族地區藏漢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貴德縣民族中學藏漢雙語教學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第3期.
[3]哈正利.論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政策的完善與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