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榮
摘要:生物學習是以生命現象為基礎展開的, 故生物教學課堂應該是有生命情調的課堂。新課改要求學生應該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去實現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但是縱觀當前的初中生物教學在該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既有教學活動和學生生活分離的現象,也有教學方式的單一性導致的學生生活體驗的缺失,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學的當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本研究以當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生物;學生;生物教學
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實施生活化教學,一方面利于對教材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另外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知生活化教學對于生物教學的價值。生活化教學是一種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的參與性。
一、當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生物科學本身就與人們的生活、健康、飲食及環境等息息相關,那么生物教學就需要與學生的思維發展及生活經驗做到匹配,而采取生活化教學對于生物教學來說則是最具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1.初中生對生活化教學認識不足。
筆者通過對寧夏地區的初中生進行訪談,發現當前大部分初中生對于生物教學和生活實際聯系的意義的理解還是較為正確的,但是對于利用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當中的問題認識卻明顯的不夠,但是即使如此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對生物科學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意義和實用性有很高的認識的,認為生活化教學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運用都有很大的作用。
2.教師在生物教學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情況。
筆者了解到當前有一半左右的教師在生物新課導入階段會選取和生活有關的實例來進行,另外在教學當中利用生活化實力的時間基本上都在5分鐘左右,而對于教學當中和生活有關內容的處理方面大部分教師都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講授方法,在教學和生活實踐結合的方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師會經常性的組織相應的活動。從上述的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知道當前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生活化教學實踐并不是非常的受重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和當前學校的重視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3.教師對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準備工作形式化嚴重。
從調查當中筆者發現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會為生物生活化教學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但是這些準備工作明顯存在著形式化的現象,很多生活實例并無法和教學內同及學生的需求相匹配。
二、有效提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寧夏地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并不十分理想,面對生活和生物的結合需求,很多生物教師為了追趕課程進度而更多傾向于選擇直接講授的方法,另外由于教學資源的匱乏等原因使得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不夠、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及思維的發展。
1.注重生活經驗和生物教學資源的結合。
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其生活經驗及知識結構也會有差異,作為教師來說通過分析教學內容對學生生活當中的資源進行直接和間接性的利用。而教師對學生生活經營的開發利用是生活化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環節,首先教師應該在學期前設置好圍繞一學期課程內容調查問卷,問卷所有的內容都是與生活有關的生物學知識,然后在調查結束后將其中的生活知識進行歸類,在學期末的時候再用調查問卷對學習效果進行測驗,然后對前后測驗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差距。
2.對生活化教學內容要做到精選。
生物教材當中主要涉及生物學概念、實驗、生物發展史等,而針對生物教學開展的生活化教學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認知和理解生物學當中較為抽象的概念,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學教學內容都適用于生活化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所以為了將學生經驗及認知之間的差距有效的減小,所選取的生活化教學內容必須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心理做到契合,并可以對其以后的生活起到指導作用。
3.注重利用學生生活經驗來進行新課導入。
在生物新課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利用生物模型、多媒體資料等這些較為直觀的形式導入新課。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根據教學需求、教材作為出發點,和當前初中生性格結合在儀器,創設出和教學內容契合的教學場景,利用情境教學法去實現對學生學習生物的動機、興趣的有效激發。
4.實驗探究,走進課堂生活。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探究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被老師們廣泛的運用。在老師的一步步問題正確誘導下,學生動手做實驗,得出結論;或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再自己做實驗,讓學生明白之所以然的道理,很受學生的歡迎,學習效果也相當的好。例如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細胞不能無限長大”時,教師選取30mm和50mm大小不一的兩塊土豆塊,先放到80度的熱水中浸泡2分鐘,上課開始時,就讓學生將土豆塊放到燒杯的稀碘液中。講到該內容時,讓學生用刀片把土豆從中間切開,觀察碘液到達的部位。實驗前明確告知學生:(1)大小不一的土豆塊,代表大小不一的細胞;(2)稀碘液代表營養物質;(3)變藍的位置分別到達哪里?通過觀察發現的大土豆塊中間仍然是白色的,而小的土豆塊全部變藍。讓學生明白細胞若體積太大,則得不到充足的養料這一道理。同樣DAN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為此,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準備水果蔬菜橡皮泥等原料,自己動手做DNA分子模型,然后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評比,結果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抽象的科學理論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很深印象。
總結:對生活種生物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夠有效的豐富初中生物教學課堂,另外一方面還能夠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而在生活化教學方式應用的過程當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接合,要注重利用真實的案例,要保證案例的強針對性。面對著當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當中的種種問題,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注重生活經驗和生物教學資源的結合,還需要做到精選生活化教學內容、注重利用學生生活經驗來進行新課導入。
參考文獻:
[1]唐謹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Z].2011:3.
[3]毛艷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