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旭強+周丹君
摘要:歷史情景劇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活動形式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被廣泛運用,其生動的形式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充分體現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然而情景劇的作用絕不局限于此,它的特點是趣味性強,且需要學生做充分的前期準備,這就決定了歷史情景劇的生存空間應該兼具課堂與課外。面對目前中學歷史的現狀(初中只是考查,高中只看等第),歷史劇的這一特點能很好地適應中學歷史教學,有效延伸歷史課堂,彌補課時緊張、學生不重視等問題。學生在歷史情景劇的準備過程中能深入教材知識點,把握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景劇的相關課外活動中,又能感受歷史的魅力,增加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巧妙運用情景劇延伸歷史課堂,能使歷史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情景劇;歷史教學;延伸課堂
筆者曾到某知名高中參加無錫市高中歷史研討會,其間聽了該校老師的一節歷史公開課《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課堂中展示了學生排演的情景劇,節選了魯迅先生《祝福》中的一段,從祥林嫂捐門檻的情節引出中國近代早期的社會生活。這樣的導課設計活潑、流暢,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深思。課后無錫市歷史教研員許偉老師在談到歷史課堂情景劇的運用問題時肯定了情景劇使用的效果,同時也強調,一節歷史課在情景劇輕松的氣氛中熱熱鬧鬧結束后,到底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留下了什么?起到了怎樣的教學效果?這個問題發人深思。目前歷史教育界有很多關于情景劇在歷史教學中的使用方式、效果、意義、案例等,但大多都停留在課堂上,有關其在延伸歷史課堂方面的實踐與研究還較少。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編排課堂情景劇,化解教材重難點
歷史課堂情景劇的完成主體是學生,每個情景劇的誕生都需要學生查找相關史料,細心編排,認真表演。因此一個課堂上五分鐘的情景劇,往往需要學生在課前一周做充分準備,其中包括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根據史料編寫反映主題的劇本,根據劇本進行表演等步驟。通過這些準備,學生基本熟悉了該課知識點,甚至對相關歷史人物的性格、歷史事件的始末都有所了解。
以高中人教版必修3第3課“宋明理學”為例,該課內容基本是哲學的范疇,晦澀難懂,對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極高,以此為主題編排情景劇需要學生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有深刻的認識。有一個班級的學生以教材的【資料回放】“鵝湖之辯”為主題創作劇本,劇本設計了朱熹組和陸九淵組,以辯論賽的形式各自闡述哲學主張和教育主張,雙方互不相讓,最后陸九淵組雖占上風,但辯論不歡而散。該劇本的情節基本尊重“鵝湖之辯”,給大家再現了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學辯論會的盛況。劇本內容涵蓋本課一半以上的知識點,讓同學們在看的過程中預習并理解教材知識。而作為劇本設計者的這組學生,他們需要對教材的知識熟爛于心,并且通過課外書、網絡等手段查找“鵝湖之會”的相關內容,了解朱熹、陸九淵的人物性格。只有掌握了充分的資料,才能形成完美的劇本;只有把握住歷史人物的特點,才能演繹得淋漓盡致。因此該組學生在查找素材的過程中大大加深了對“宋明理學”的理解,而其通俗的演繹又讓觀看的同學進一步認識了該課知識點。
這個情景短劇讓本課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點瞬間生動起來,重點貫穿其中,難點迎刃而解。情景劇從編排、表演到欣賞,其主體都是學生。適當地使用情景劇能有效延伸歷史課堂,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理解教材的重難點,達到良好的預習或者復習效果。這樣,教師就不需要在課堂上花太多時間去單純講解知識點,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探討課堂情景劇,布置課后作業
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試題更強調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重視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試題中開放性的題型越來越多。這幾年的江蘇省歷史高考中出現了一個新題型,即寫一篇250字左右的歷史小論文,要求緊扣主題、觀點合理、史論結合。這對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情景劇正是迎合了這一趨勢,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創作。一個好的情景劇從編寫到排演都花費了學生的一番心血,自然應該物盡其用,情景劇的表演完成并非意味著這一環節的結束,而是剛開始。教師需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情景劇本身引導到課堂所要解決的問題上來,通過設計巧妙的提問,促成學生回歸教材、回歸對歷史的理性思考。
一般來說課堂情景劇選擇的主題都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學生演完、欣賞完情景劇后,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布置相關作業,來評價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情景劇的內容表達了編寫的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帶有主觀傾向性,而且通常只反映歷史事件的一個方面,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認同情景劇中的歷史結論,甚至情景劇的內容會有錯誤的地方。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學生在課后會聊到的話題,因此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針對情景劇布置相關的課后探討題,探討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評價,探討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等。學生在課后必然相互討論、爭辯,甚至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而查找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這正是知識的內化過程,比起課堂上單純聽教師講解其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歷史的知識點特別多,向來課時緊張,通過情景劇把歷史課延伸到課外,不僅能有效補償課堂教學,還能督促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復習和探索,從而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組織情景劇大賽,營造歷史氛圍
目前,歷史學科在初中不參加中考,在高中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在學業水平測試階段之前都是每周2課時。總的來說課時較少,幾乎每次上課時學生都會忘記之前上到哪里了。如何增強歷史學科對學生的影響力,哪怕在沒課的時候也會想到去學習歷史,這一直是歷史教師們思考與努力的方向。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首先應該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除了精心備課讓課堂富有吸引力以外,還可以在課后組織各種與歷史相關的活動,從而在整個校園營造歷史氛圍。很多學校會開展語文朗誦比賽、辯論大賽,以此為鑒,歷史學科也可以組織自己的校級情景劇大賽。一直以來歷史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都深受大眾喜愛,校園情景劇大賽給了學生一個自編自導自演歷史劇本的機會,必定點燃學生的熱情。
學校歷史組教師應在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先要根據年級的具體情況設定適合的主題,可以選擇內涵豐富甚至在史學界有爭議的主題,以便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形成有創意的情景劇。在準備期間,歷史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參考資料,并在劇本的形成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表演方面學生可以請教藝術類的教師,以便把劇本更為生動地展現出來。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在賽前可以班級為單位制作宣傳海報,從而擴大自己班級情景劇的影響力,增加勝算。這樣的情景劇大賽作為校級大型活動必然會在整個校園刮起一陣歷史的風暴,相信至少在活動的前后兩周,校園都會有濃重的歷史氛圍。這個活動的目的就在于增強歷史學科的影響力,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歷史情景劇讓書本上枯燥的詞條變成生動的歷史故事,讓教材中的歷史名人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讓以往在課后很少看歷史的學生變成歷史迷。活動辦完后,還要注意收集參賽劇本和比賽視頻,尤其是優秀的劇本或表演可以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使用。
其實除了校園歷史情景劇大賽以外,還可以在各類校級的晚會中設置歷史情景劇的節目,這些都可以達到延伸歷史課堂、營造歷史氛圍的作用。
【參考文獻】
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周丹君,江蘇省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歷史學科組長,無錫市歷史學科教學新秀、無錫市班主任新秀。先后有2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主持或參與區級以上課題兩個。
儲旭強,江蘇省無錫市胡埭中學副校長,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無錫市歷史學科帶頭人、無錫市歷史學科基地專家組成員,濱湖區教科研帶頭人、濱湖區優秀教育工作者,曾兼任濱湖區歷史學科教研員。先后有4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主持或參與區級以上課題5個,參編教學輔導用書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