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玉

【摘要】本文從四個方面,即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順利引入教學內容;注重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創新課堂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等,探討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的措施以期為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優秀課 教學設計 問題情境 實踐操作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注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講解,而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得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教學效果難以盡如人意。因此,探討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的措施,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相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順利引入教學內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又可以順利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
例如,教師在開始講解《有理數的乘方》前,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假設一張厚度為0.1mm的紙足夠大,那么將其對折20次后,其高度和一座1000m的山相比,誰的高度更高?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0.1mm的紙和1000m的山對比強烈,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數學教師順勢引入《有理數的乘方》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又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如利用圖片、動畫和視頻等形式,將風車、天平和蝴蝶等軸對稱圖形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軸對稱圖形有哪些特征?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創設的教學情境,既可以讓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又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注重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將實踐活動和數學理論知識相互結合,靈活多變地處理教學內容,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空間,幫助學生掌握枯燥難懂的教學內容。
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勾股定理》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掌握勾股定理。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每個學生動手準備一個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長為口與b,斜邊長為c,要求學生將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并讓學生完成如下任務:①用數學表達式表述正方形面積②利用拼成的正方形,可以推導出什么結論?
學生在交流、分析和討論后,可以將4個直角三角形拼成如上圖所示的正方形,并且依據拼成的正方形,順利完成教學任務:①S=a2+b2或者S=4×1/2ab;②c2=a2+b2。數學教師通過讓學生實踐操作推導出勾股定理,既可以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即使學生出現錯誤,也不要急于指出,而是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并進行改正,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利用典型例題讓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某商店有A、B兩個品牌乒乓球出售,A品牌乒乓球6個/盒,B品牌乒乓球3個/盒,甲同學買了4盒,共15個乒乓球,求①設A品牌的乒乓球為x盒,B品牌的乒乓球為v盒,依據已知條件,列出方程組;②利用列表法,求解方程組的解。在解題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分析題目中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依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思想,順利找到解題思路,列出方程組,然后從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般解法中,學會用列表法試著求解方程組,正確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四、創新課堂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
雖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但是教師仍然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在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創新課堂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一次函數》,讓學生分析y=kx+b(b≠0)的圖象及性質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去探討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①k>0,b>0;②k>0,b<0;⑧k<0,b>0;④k<0,b<0四種條件下一次函數圖象;②k的含義,b為何不能為0;③k和b的變化和一次函數圖象之間的關系。數學教師依據學生反饋的結果,指導學生對一次函數圖象及性質進行補充,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因循守舊,而是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創新教學理念,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淺顯易懂,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總之,在初中數學優秀課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從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順利引入教學內容;注重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堅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創新課堂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等方面,提高優秀課教學設計的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