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玲
摘要:南音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本土南音藝術走進課堂,讓它與音樂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學習民族音樂,了解本土文化,不僅是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更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弘揚、傳承南音文化,讓學生喜歡并接受,是我們音樂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南音文化融入音樂教學。
關鍵詞:南音文化;音樂教學;傳承文化
南音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區,是我們閩南人的驕傲??但遺憾的是,當代學生懂南音會唱南音的卻非常少,可以說南音文化在現代青少年中處于斷層狀態?..不少學生的民族音樂意識非常薄弱,對民歌、民樂不感興趣,對于傳統戲曲更是不屑一聽,更不要說把民族音樂繼續發揚光大。《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教學民族音樂,了解本土文化,使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情操。因此在教學中弘揚、傳承南音文化,讓學生喜歡并接受,是我們音樂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南音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下面談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了解南音歷史,加深學生對南音藝術的感情
了解南音歷史及相關知識是學好南音的基礎,但在現有的音樂教科書里,沒有南音及相關知識。為此,泉州市文化、教育局還組織專家編印了《泉州南音基礎教程》供師生選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如何把字科學有序地穿插編排于其中,使課堂教學更豐富、生動、更富有地方特色,更富有活力。在教學中采用有趣的教學方式介紹南音的發展史,或者利用社區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介紹進課堂。讓學生了解:南音,即弦管、錦曲、南管,是源遠流長的古老樂種,人稱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自五代至宋元700多年間,泉州為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大商港。泉州經濟富庶,人文鼎盛,為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良好條件。五代時,泉州千家羅綺,歌臺舞榭。南宋偏安東南之際,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百余年間踵事歌舞,舞弦急管,歡樂成風,其子孫僮仆競相傳習。一批批請來的教坊、音樂藝術家、紛紛流散民間傳藝。因此,在長期安定的環境中,流傳下來的樂曲,得以繼承和創新。總之我們可以多渠道多方向的讓學生多多了解南音史料,加深學生對南音的感情。
二、學習南音樂理知識,提高學生對南音藝術的興趣
掌握一定的南音樂理知識是學好南音的關鍵,然而對學生來說,南音樂理仍然是極其陌生的。因此在教學時,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把南音樂理基礎知識手把手的傳授給學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定的耐心和鉆研精神。
那么如何由由淺入深,教學南音的基礎樂理知識呢?
可簡單制訂教學計劃,讓教師教得有序,學生學得輕松。如在1- 2年級時,可結合藝術教材的簡譜教學,同時,讓學生接觸了解南音樂譜(工義譜),讓學生知道其由“工、六、士、一、義”五音組成,知道其與簡譜(1234567)不相同,是中國“四大古譜”之一。(西安何家營鼓樂社機譜、五臺山寺院傳管子譜、北京智化寺傳合樂譜、南音工義譜合稱“四大古譜”)
3- 4年級時,可結合藝術教材內容,教學生懂得看“工義譜”,會唱簡單的南音。
5- 6年級時,可教學生南音唱腔,知道南音唱腔的特殊在于有許多特殊的唱腔、唱法,如“引揭貫摺”,“抑揚頓挫”等,并懂得簡單運用。并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南音樂理方面的知識,如讓學生了解;南音是古典音樂,沒有復雜的和弦,這是樂器所局限,但三弦的低音,琵琶的中音,二弦的高音也是構成和弦;特別是琵琶的甲線,就是八度和弦。
讓學生會唱幾首南音曲子,是學生學到南音的基本體現。如在四年級下冊現代京劇《沙家浜》的教學時,同時教學生唱首南音曲子,如《本千兩金》、《元宵十五》等,也可以組織南音興趣小組,或鼓勵學生收看泉州電視臺的相關南音欄目。總之,要讓學生在每一學年至少學會2首南音曲子,這樣積少成多,就能把南音這“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下來了。
三、將南音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樣化
南音是泉州特有的文化之一,但是現在只有一些老年人會吟唱。據調查,有80%的學生不喜歡南音,更不了解泉州本土的民間音樂。要改變這種現況,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要先從教育著手,從少年一代抓起。將南音融入音樂課堂教學。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古人曾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音樂課應該是一堂讓學生充滿好奇和興趣的課,也是學生最受歡迎的課。”“南音生南國,曲曲寄深情;海外尋故知,泉城有知音。”南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樂種,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它典雅優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獨具魅力,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于閩南語系地區,深為閩南僑鄉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被譽為“南音之都”的泉州古城,以至整個閩南南僑鄉,南音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是元宵、中秋等傳統佳節,舉行規模盛大的南音大會唱,邀集海內外弦友同臺演奏,徹夜蕭管不絕,萬戶空巷、圍觀如堵的熱鬧場面,恰似民間音樂藝術節,讓人心醉神迷,嘆為奇觀!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先放映一段錄像:泉州市慶國慶五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泉州老年大學的舞蹈隊表演的舞蹈,舞蹈中有拍胸舞,火鼎婆,舞蹈的音樂背景為泉州民歌,學生們觀賞了從未見過的舞蹈,好奇心由然而生,學生們各抒已見,心理感受各不相同。實踐證明南音作為音樂課的補充教材,走進音樂課堂,對弘揚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盡管現有的音樂課本上沒有南音,但做為閩南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本土南音藝術走進課堂,讓它與音樂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我們的學生接觸它,了解它,學習它進而喜歡它,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好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讓閩南音樂活化石——“南音”活在音樂課堂上,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