禇黎明



【摘 要】教師在課堂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數學知識的傳授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手段以及各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深刻的指導,從而達成預設的教學愿景。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不同的地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應該切實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有效、科學的導與學的雙邊活動,推動教師教學進程和學生學習效果,達到導學相長的目標。在新課程改下,初中生要實現數學學習深度發展,就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做好導學工作,指導和引導學生深入探知、深刻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效能和學習技能的進步和發展。本文作者從教師指導引導角度,對初中生數學學習深度發展做簡要議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導學;深度發展;學習進步;研析
教師在課堂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數學知識的傳授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手段以及各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深刻的指導,從而達成預設的教學愿景。眾所周知,學生學習探知水平和能力與對應階段的教學目標要求之間具有差距,而這一差距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實踐來彌補。但筆者發現,有很多初中數學教師為消除這一差距,采用題海戰術和強制灌輸等單一方式來予以消除,其效能適得其反,事倍功半。教育實踐學認為,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不同的地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應該切實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有效、科學的導與學的雙邊活動,推動教師教學進程和學生學習效果,達到導學相長的目標。在新課程改下,初中生要實現數學學習深度發展,就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做好導學工作,指導和引導學生深入探知、深刻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效能和學習技能的進步和發展。鑒于以上認知,本人現從教師指導引導角度,對初中生數學學習深度發展做簡要議論。
一、在新知認知疑惑時有序“導”
堅實的數學知識素養,是學生主體學好數學學科、探究數學問題的重要條件和有效保障。認知掌握新知是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首要任務和根本要求。但初中生由于認知探知能力與現階段教材所提目標要求之間不對等,導致初中生在認知新知內容時、掌握數學新知內涵時經常“中斷”,導致學習認知活動無法繼續深入延續進行。此時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切實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引導點撥作用,針對初中生學習認知新知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及時的予以指出,并通過設置啟示性、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初中生一起進行數學知識點的學習和分析活動,從而促使初中生能夠在預設軌跡上正確前行、深入探知。如“知識點學習探知中,教師要求初中生組成合作探知小組進行該知識點的學習實踐活動,并出示學習探知的任務和要求。教師在深入初中生學習探知活動中,發現部分初中生探知該知識點時存在”疑惑,導致其探究新知活動無法開展下去。此時,教師發揮自身指導作用,采用師生交流的形式,設計如下引導過程:
通過上述的引導活動,能夠促使學生主體自己更為獨立深刻的掌握了重點,達到知識教學的預期目標,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助于教師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而前面導課中動手實驗的設計,實際上為突破難點而設計。這一設計同時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上述教師引導進程中,初中生面對教師的有序講解和引導以及自身的探究思考,對所存在的疑惑得到有效消除,并進一步認知和掌握數學知識點的深刻內涵,有效提升了初中生對該知識點的認知和掌握,推進了他們學習探知的進程,為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積淀了堅實的數學知識根基。
二、在探究研析卡殼時及時“導”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實踐學認為,學生主體學習數學學科的過程,就是探究研析的前進進程。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丟掉自身應該旅行的職責,面對學生主體的探究實踐活動“視而不見”,甩手不管。而應該對
初中生數學探究實踐活動進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引導。特別是針對初中生數學探究出現的卡殼現象進行實時有序的指導和講解,幫助和引導初中生對所探究的任務和過程進行認真的梳理和匯總,從而找尋出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和應該注意的事項,幫助和推動初中生更加深入、更為有效的研究和探析。
問題:如圖,在△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線,點E在AD上,請寫出圖中兩對全等三角形,并選擇其中的一對加以證明。
初中生感知解析數學問題,初步認識到解決該問題需要運用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數學知識點內容。
教師組建探究問題學習小組,組織初中生結合該問題的解答要求,進行小組內的學習討論活動,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活動。在此進程中,教師發現不少初中生在解答“確定三角形全等”要求時,受到阻礙,不能深入進行下去,此時,教師及時開展引導和講解活動,組織初中生對問題條件以及涉及要點予以“復習”,向初中生明確指出:“解決該題型題目時,根據相等的邊角關系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證出是兩三角形全等是關鍵”,學生借助于教師的指導,認識到:“由AB=AC,AD是角平分線,即可利用(SAS)證出△ABD≌△ACD,同理可得出△ABE≌△ACE,△EBD≌△ECD”。從而得到有效解答的途徑為:“主要是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在此講解指導過程中,教師發揮了自身“解疑”、“點撥”的功效,針對初中生探究存在不足予以及時指點,從而讓初中生進一步明晰了探究路徑和方向,推動了初中生探究實踐活動進程。
三、在學習總結評價時科學“導”
學生學習活動及效能是否高效,需要教師予以科學的指導和點評。在課堂教學進程中,評價總結學生學習得失和表現,是其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也是教師展現主導特性的一個有效渠道。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中,要及時的引導初中生對課堂學習數學知識點、解決數學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剖析,組織開展批評和相互批評活動,指出他人在學習解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評價手段,在階段性總結評價時,對初中生的學習表現和解題情況進行評判,多用正面、積極的教學語言,少用否定、訓斥的評判口吻,在指出學生缺陷的同時,還要引導初中生回顧和反思“為什么”出現不足的根源,從而幫助初中生養成和形成正確的思考研析習慣和方法。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培養和提升初中生的學習效能是根本必備任務之一,要充分發揮教師導學的作用,科學組織有序導學活動,推動初中生深入學習、深刻研析,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于湛秋.“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2]黃紹軒.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探索性思維的培養[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自然科學篇)[C].2004年
[3]張雪芬.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石大維,李成玉.如何將探究導入式學習模式更好地引入初中數學教學[A].科技創新與節能減排—吉林省第五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5]張海柱,楊巍.初中數學教學導學合一模式的反思研究[A].科學發展與社會責任(A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12年